其實博傻是一次性博弈中慣用的招數。因為隻是一次性的交易,因此人們就會更加無所顧忌地去進行這種博傻的博弈對抗。要知道,在博傻遊戲中,如果找到了“冤大頭”,所贏得的利潤要比一般的一次性博弈所贏得的利潤還要多。
因此,博傻基本上已經成為投機者的最愛。對於投機者來說,博傻是一種更有價值的贏利策略。像是在期貨或者股票市場上,人們之所以不去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甚至願意出高價錢去購買,是因為他們預計,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願意出更高的價錢從他們手裏買走,像是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格。但是這個人為什麼願意花很多錢去買呢?那是因為他預期會出現花更高價錢來買的人。
博傻遊戲最重要的是投資者在投機行為上抱有什麼動機,而投機行為最關鍵的判斷就是“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隻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你就一定會成為一個贏家,而這其中唯一無法預知的是贏多贏少而已。當然,如果沒有人願意出更高的價錢來買你的東西,做一個比你還要傻的傻瓜,那麼你就成了最大的傻瓜。所以博傻遊戲對於投機來說,所抱有的思想觀點無非就是“世界上有比自己還要大的傻瓜”。
不卑不亢,化爭鬥於無形
人在博弈談判的時候,態度很重要。很多時候,談判桌上的一個態度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命運。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召集了宋、魯、陳、衛、鄭、曹、許七國的軍隊聯合攻打楚國。當楚王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也開始集合自己的兵馬準備抵抗。楚國人一邊準備對抗,一邊分析雙方的實力:如果與齊國直接交戰,對楚國來說沒有好處,甚至說不利於楚國,於是楚王很希望齊國退兵。換個角度說,雙虎相爭,必定是兩敗俱傷。
於是楚王一邊備戰,一邊又派使者前往齊桓公處。楚國使者見到齊桓公後便說,齊國在北,楚國在南,兩國素不往來,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齊國的兵馬跑到楚國了呢?其實,這使者說的確實是事實,但是使者忽略了國與國之間是不能夠用距離來衡量劃分的,國與國之爭乃是利益之爭。至於這風馬牛不相及之說也有錯誤,風馬牛或許不相及,但是他們的主人卻可以相連。
在聽了楚國使者的一番話後,管仲就立刻反擊說,兩國雖然相隔很遠,但是都是周天子封地。當初的齊國太公薑尚受封的時候就接受了一個命令:誰要是不服從周天子,齊國就有權利去征討他,而楚國本來每年都有進貢,現在為什麼就不進貢了呢?
管仲話裏的含義是說攻打你楚國,並不是我齊國的意思,而是周天子所派,所以齊國是正義之師,可以說是出師有名。
但是在當時的時局裏,齊國真的出師有名嗎?其實當時諸侯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秦國與晉國也都不進貢,但是齊國為什麼沒有去攻打它們呢?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管仲話裏的破綻。但是楚國使者不知道是被嚇住了,還是過於期待齊國退兵,而忽略了管仲話裏的破綻,還是本身口才不夠出色,竟然告訴管仲沒有進貢是楚國的錯,以後一定進貢,這一說法就承認了楚國的錯誤。但是齊國的聯軍卻不能這樣撤退,一是不可能因為楚國一個使者就撤退,二是沒有得到利益,又會損了麵子,所以齊國方麵自然不會撤退。於是,在楚國使者走後,齊國聯軍又前進到了召陵。
如果二虎相爭的說法誰都明白,那麼相信誰也不想成為犧牲者,可是很多時候人們都過於自負。但是如果把情勢說明白,讓人了解到自己沒有穩操勝券的能力,那麼僵局就可以打破了。
於是,在楚國備受威脅的時候,楚王又派了一個使者屈完到了齊國。當時的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君威,就請屈完一起坐車去看各路兵馬。齊軍果然兵強馬壯。然後齊桓公驕傲地說,如此強大的兵馬,誰能夠抵擋得了?而屈完卻從中聽出了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楚國行為不夠尊重齊國聯軍,現在楚國應該給齊國點賠償,至於怎麼賠償,要看楚國的行動了。
屈完看出了這一點,便慢慢地回話說,君侯等人協助天子,扶助弱小,講究道義才會得到別人真心的佩服,要是僅憑借武力讓人屈服的話,就算楚國國力不強,卻也可以用方城來做城牆,用漢水來做壕溝,而齊國就是多帶人馬來,也未必打的進去。
其實屈完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你們有實力,楚國也不是沒有,要是真的打起來,齊國未必能得到什麼好處,如果想到楚國占便宜,那麼是打錯算盤了,如果大家都好好談談的話,還是可以和平解決的。
對於當時楚國的國力來說,屈完的話既有想和平解決問題的柔順之意,也有著話語之間的威脅,可以說,屈完的態度是針鋒相對、不卑不亢的。而齊桓公聽完屈完的話,心裏雖然不高興,但也認真地估計了雙方的實力,如果真的打起來,可以說齊國未必能輕易打敗楚國,到時如果麵臨那樣的境地,就真可謂是兩難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齊國損失一定很大,而現在楚國認了錯,也答應進貢,也已經算是給足了麵子。而後,楚國又和中原八國諸侯簽訂了盟約,表麵上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之後各國諸侯退兵,楚國危機得到了和平解決。
在這件事情上,屈完功不可沒,他用剛柔並濟、不卑不亢的的態度讓齊桓公認清了當時的形勢。所以說,在博弈中,人的態度很關鍵,如果你過於軟弱,對方必定會認為你好欺負,但是如果態度過於強硬,又會激怒對方。所以說,在博弈過程中,人要懂得使用不卑不亢的態度,表明意願,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結果,而屈完,正是用這樣的博弈方式成功地對付齊桓公,最終將一場爭鬥化於無形。
無法說不
——從對抗到合作的談判潛規則
人與人的溝通是了解對方的一個重要環節,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或者外交事務,都離不開溝通和談判。在博弈中,有一個經典的“囚徒困境”案例,說的是兩個歹徒為了脫離困境而選擇出賣對方。我們這裏要說的並不是他們如何出賣了對方,而是他們與警察之間的談判。
當時兩個歹徒都接受了一樣的談判內容,警察先是希望犯人主動交代錯誤,但是所有歹徒都是一樣的,他們不會這麼簡單就承認錯誤。然後警察告訴歹徒,如果你不說,就讓你的夥伴說,如果他說了,你就會加倍坐牢,而他就可以走出監獄。這樣的話顯然讓歹徒有點害怕,在達到了讓歹徒心裏產生害怕的目的後,警察又告訴這個歹徒:當然,如果你先說,那麼我剛剛所說的下場就正好相反了,出去的會是你,留下的會是他。
就是這樣的談判方式,讓歹徒最後交代了犯罪事實。可見,在談判中有軟有硬才是最好的談判方式。談判其實是一門藝術,隻要你懂得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而遇到什麼樣的事件采取什麼樣的態度,那麼一定可以找到談判的竅門。
“態度不強硬,怎麼可能賺到錢?”這句話是一個叫張斌的人說的。他是一個私營企業的老板,他的企業在市場上說不算大,但是在方圓百裏卻很有名聲。作為老板的他,在商場上與對手談判前,也擁有著大將風範。在一次談一筆合同的時候,張斌先是與對方了解了彼此的意願。在談判中,對方一直希望張斌用低於市場價的百分之五將手中的原料賣給他,而無論作為張斌本人還是他的企業來說,那樣的價格根本是不可能成交的。但是對方一直在挑剔,甚至最後告訴張斌,大不了不簽合同,原料這東西到處都有,也不是就你張斌一家有。張斌也不客氣,直接就告訴對方,方圓百裏的原料加工廠都與他們有來往,不要說那些廠子不可能將價錢壓低,就算是有加工廠想賣,隻要他們公司出麵,誰也不要想在這方圓百裏買到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