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在12歲時還隻是一個潛心讀書的小毛孩。開學伊始,沈陽東關模範學校魏校長問同學們讀書是為了什麼?
於是有人回答說:“是為了家父讀書。”有人回答:“為明禮而讀書。”也有人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當魏校長點名要周恩來回答是,坐在後排的周恩來站起來,莊重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最終,周恩來的一生都在為共產主義事業,中國的強大與和諧而奮鬥,他的功勳卓越,胸懷寬廣、人格光輝,享譽古今中外。
胸懷寬廣的人總有崇高的理想,而為了崇高的理性去奮鬥,他們會不惜當下的艱苦,隻要能看到自己離目標越來越近,他們就會很開心。
2007年中國教育中年度新聞人物於丹在其《論語》心得裏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宗教改革家路過一個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浹背地搬磚。
他去問第一個人:“你在幹什麼呢?”
那個人沒好氣地告訴他,你看不見啊,我這不是服苦役—搬磚嗎?
他又拿著這個問題去問第二個人。這個人的態度比第一個人要和平很多,他先把手裏的磚碼齊,看了看說:“我在砌一堵牆啊。”
他又去問第三個人。那個人臉上一直有一種祥和的光彩,他把手裏的磚放下,抬頭擦了一把汗,很驕傲地跟這個人說:“你是在問我嗎?我在蓋一座教堂啊。”
三個人做同一件事情卻有著不同的態度,第三個懷揣著遠大的理想,站得高,看得遠,胸懷之大自然會忽略腳下的辛苦,最終就會在快樂之中達到自己的目標。而其他兩人所看到的東西相對窄狹,特別是第一人,多為關注自己在做事情中的本身情緒,隻盯著自己的腳看,當然難成大器。
巴菲特也是在15歲時就立誌要在30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那時候的他家境並不富裕,父親也隻是證券投資領域的一個小人物,可他在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孩子時就標識了自己的雄心。在往後的十幾年裏他一直都堅持學習投資知識,更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投資能力孜孜不倦,他一直保持著“要成為富翁”的激情,並且樂在其中,所以成就了“股神”的傳奇。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這是雨果說過的話。的確,人的胸懷大了,看的東西遠了,能得到的東西自然也多,成功也就唾手可得。而一個胸懷寬廣的人的基本標誌,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容得下不順眼的人、聽得進不順耳的話、裝得下不順心的事。
年輕人要成功,就應當在還是個小兵的時候就追求元帥的寬廣胸懷,在有容忍之心的同時要學會積極地站在領導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培養自己的全局觀。更是要樹立目標,讓遠大的理想成為你不計較當下任何愁苦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