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廣告協會對廣告的定義是:廣告是付費的大眾傳播,其最終目的為傳遞情報,改變人們對廣告商品的態度,誘發其行動而使廣告主得到利益。
《韋伯斯特詞典》(1977年版)對廣告的定義是:廣告是指在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強化銷售商品、傳播某種主義或信息、召集參加各種聚會和集會等意圖下開展的所有告之性活動的形式。
我國1980年出版的《辭海》給廣告下的定義是:“向公眾介紹商品,報道服務內容和文藝節目等的一種宣傳方式,一般通過報刊、電台、電視台、招貼、電影、幻燈、櫥窗布置、商品陳列的形式來進行。”
在現代,廣告被認為是運用媒體傳遞的具有目的性信息的一種形式,它旨在喚起人們對商品的需求並對生產或銷售這些商品的企業產生了解和好感,告之提供某種非營利目的的服務以及闡述某種意義和見解等(《韋伯斯特辭典》1988版)。
在美國,沃爾尼·B.帕默(Volney B Pdmer)最早是為各家報紙招攬廣告,並於1841年在費城開辦了一家廣告公司。其代理報紙廣告的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廣告公司。近似現代意義的廣告代理公司,應該首推1869年在美國費城出現的艾耶父子廣告(N.W.Ayer&Son)。當時年僅20歲的青年人F.魏蘭德·艾耶(F.Wayland Ayer)向他父親借了250美元,開辦艾耶父子廣告公司。1890年左右,他設計了一份公開的廣告費率,告訴客戶自己購買版麵的底線和包括自己傭金在內的轉變價。他為客戶提供設計、撰寫文案、建議和安排適當媒介等多種服務。因此,艾耶廣告公司被廣告曆史學家稱為“現代廣告公司的先驅”。
在現代廣告史上,我國廣告事業經曆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以前,由我國的政治、經濟體製決定,農副產品和大部分工業原料供應及產品銷售,都采取計劃供應和統購包銷的政策。這種以計劃手段配置資源的經濟體製持續了30年,商品經濟萎縮,市場的作用被忽視,廣告失去了成長的土壤,我國廣告業與世界廣告業的差距越拉越大。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重大方針。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我國廣告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1979年起,我國廣告業從經濟比較發達的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開始,很快在全國範圍內蓬勃發展起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廣告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曆年增長率均高於經濟增長率。
1988年,中國廣告公司近700家,主要業務是代理廣告,為客戶設計、製作路牌、燈箱、霓虹燈、電子翻轉牌等戶外廣告。其中實力較強的廣告公司,可以從事市場調查、廣告策劃、設計製作、信息回饋,為客戶提供較全麵的服務。
隨著網絡的發展,傳統的廣告業正受到強力的挑戰。目前,在電視、平麵媒介和網絡媒介中,電視廣告仍然以其強大的傳播功能占據首要地位,廣告商將無數的金錢砸在了電視廣告上,但是由於新技術層出不窮,完全依賴電視製造廣告繁榮已受到人們的質疑,而網絡廣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新技術在廣告領域的不斷滲入,對於廣告商和他們的目標受眾而言,都會出現更新換代的局麵。雖然中國廣告事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準,但仍有部分廣告公司還不能全麵承擔為客戶進行市場調查、廣告策劃、廣告效果的調查任務。這說明中國廣告業專業程度還不夠,尚不能適應國際客戶的要求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但令人高興的是,各大廣告公司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致力於加強自身建設,發展橫向聯合。相信中國廣告事業經營體製必將逐步趨於合理,達到專業化協力合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