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寫青島,隻有一篇散文——據說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寫景抒情散文。他寫青島海上夕陽,說“西邊浮起幾道鮮麗耀眼的光,去別處你永遠看不見的”。他也寫青島遍布的櫻花,“公園裏先是迎春花和連翹,成籬的雪柳,還有好像白亮燈的玉蘭,軟風一吹來就憩了。四月中旬,奇麗的東洋國櫻花開得像天河,十裏長的兩行櫻花,蜿蜒在山道上,你在樹下走,一舉首隻見櫻花繡成的雲天”。
與他一起觀日落的,自然少不了梁實秋。梁實秋曾回憶說,聞一多總在海畔夜誦安諾德的詩,那時他已開始用西方文學理論解讀中國古詩。
如今,海上依舊會有絕美的夕陽,小樓依舊靜立,即使故人不再。
青島褐木廬
[我看見過的最考究的書房]
地址:青島福山支路6號
梁實秋曾在《雅舍小品三集?書房》中寫道:“我看見過的最考究的書房,當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廬’為第一。”他還寫道:“在青島的一個小小的山頭上,這書房並不與其寓邸相連,是單獨的一棟。環境清幽,隻有鳥語花香,沒有塵囂市擾。《太平清話》:‘李德茂環積墳籍,名曰書城。’我想那書城未必能和褐木廬相比。在這裏,所有的圖書都是放在玻璃櫃裏,櫃比人高,但不及棟,我記得藏書是以法文戲劇為主。所有的書都是精裝,不全是膠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裝訂,燙金的字在書脊上排著閃閃發亮……”
這間褐木廬位於青島福山支路6號,主人宋春舫,如今聲名不彰,但當年有“世界三大戲劇藏書家之一”和“中國第一喜劇作家”的美譽。彼時,他住在黃縣路,那條路上還有楊振聲與老舍的故居,褐木廬是他的書房,但我更願將褐木廬視為其故居,隻因他以書為伴的時間更多。
福山支路是福山路的分岔路,蜿蜒向下,直伸向海畔。這兩條路都十分寂靜,布滿歐式庭院,名人故居和逸事也極多,比如沈從文在福山路3號的故居裏寫下大量作品,構思了《邊城》,還寫了大量情書,追到了張兆和並將之帶到青島;比如洪深在福山路1號的故居裏寫下《劫後桃花》等劇本,電影版由影後胡蝶主演,取景亦在青島,乃至拍攝期間有大量影迷每日在洪深居所門前等待胡蝶出現;又比如福山支路6號是康有為故居,亦是他終老之所。
如今,康有為故居已辟為紀念館,每日遊人如織,可在其左近的褐木廬,卻寥落無人知。小樓仍是民宅,頗為殘舊,恐怕誰也想不到,這裏當年曾高朋滿座,舉世皆聞。
所謂褐木廬,是Cormora的音譯,指宋春舫喜歡的三位戲劇家——高乃依、莫裏哀和拉辛。他買下這棟小樓後,將平生所收集的戲劇圖書全部搬來,共計七千八百冊。那時客居青島的作家多“浸過洋墨水”,都是褐木廬的常客。胡適也曾專程來青,當時他意欲組織同道翻譯《莎士比亞全集》,褐木廬便是最好的資料集中地,僅《哈姆雷特》就有五種文字的版本。李健吾不曾來,卻對褐木廬滿心向往,曾說“做夢自己有一天飛到青島,飛進他的書庫,在那些櫛比的書架中翱翔”。
我從未見過宋春舫的照片,但想象中總認定是翩翩佳公子形象。他出身書香門第,表哥是國學大師王國維,家境又殷實,先在晚清最後一次科舉中考得秀才,又赴歐留學。因他無家累,求學時與吃苦無緣,反倒有大把閑情逸致和銀子用於逛書店。我倒是最愛這種貨真價實的公子哥,有底蘊有風度,既無暴發戶嘴臉,也無小人得誌之虞,對錢財功名都看得極淡,隻愛心頭好,宋春舫就是這種人。與其他同學的專業方向不同,他立誌於西洋戲劇,最愛購戲劇書籍。
回國時,他愣是把所購數千冊書籍全帶了回來,這便是後來褐木廬的基礎,以當年的交通條件,此事堪稱壯舉。因他通曉法、英、德、意、西班牙和拉丁等多種文字,所購書籍多是原版而非譯本,涵蓋數十個國家的戲劇史和劇本,其中不乏珍本,後來甚至還有國外學者寄信來華,向他借閱本國書籍。
他是劇作家、劇作理論家,他出版的法文版《海外劫灰記》是已知的第一部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法文著作,三冊《宋春舫論劇》被戲劇史家趙景深譽為啟蒙之作。
不過最讓我驚訝的卻是他在海洋學上的成就。戲劇學與海洋學,二者毫不搭界,在他這裏卻變作通途。
他是中國現代海洋學的奠基人之一,建立了中國首個海洋研究所,如今那矗立在青島海畔,每日接待如織遊人的中國首個水族館,同樣有他的心血。年少時常在水族館一帶玩,可多年後的某日,我才第一次去細看水族館的奠基碑文,隻見宋春舫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是發起人,也是募捐人。他還在海濱設立觀潮站,每天準確測定兩次高潮、兩次低潮水位,得出平均值,連續幾十年未曾間斷。1949年後,因為全國僅青島有這樣的記載,因此將其海水平均高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平麵,在青島觀象台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全國各地的“海拔高度”一律以這個水準原點來計算。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予來青友人方便,宋春舫還建了一家萬國療養院,也作旅館,胡適來青期間便住在這裏。1936年,他又買下福山路1號,也就是此前的洪深故居,把褐木廬搬了過來。若非戰爭,他怕會將青島作為人生歸宿。
離開青島後的宋春舫,一年後(1938年)便英年早逝,年僅46歲。他的病根要追溯到1924年,當時他因騎馬不慎失足傷及左肺,此後一直靠藥物維持。
因為英年早逝,也因世事變遷,他不免寂寞身後事,除了梁實秋等人在作品中的零星回憶外,他長久被人遺忘。所幸的是,近年來對他的研究日多,這民國佳公子的逸事一一浮現。
青島洪深故居
[劫後桃花]
地址:青島福山路1號
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時,我放學後常愛跑去青島的福山路一帶,它與紅島路、齊河路形成一個岔路口,距離中國海洋大學(當年國立山東大學校址)的後門不遠,每逢春天,便有大量櫻花桃花盛放,整條街上都是歐式庭院,花崗岩圍牆斑駁滄桑。那時的我,已讀了不少小說,卻又未經人事,滿腦子奇思怪想,每天上課時都在走神編故事,比如回到古代背著單刀闖江湖,又比如穿越至動漫世界跟著漂亮姐姐冒險,放學後便坐在那些歐式庭院的圍牆或台階上繼續“構思”,各種劇情於眼前閃回。
長大後愛上電影,四處淘碟,攢下數千張DVD,終日沉湎於光影中。也愛話劇,自駕車去周邊城市看各類演出,關於戲劇史和電影史的書買了一本又一本,尋覓各種舊事。後來才知道,那時流連的青島福山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委實是名流薈萃之地。沈從文、吳伯簫故居均在這條路上,而路口的福山路1號,那個我常常坐在其門前編故事構思“劇情”的所在,則是洪深故居。
洪深,中國話劇的開拓者,早期極負盛名的電影藝術家。
洪深故居極為雍容氣派,居高臨下,可遠眺海灣,入門有左右石階梯,有花崗岩照壁,大鐵門盡管年久斑駁,可滄桑中仍可見昔年華麗。
青島的名人故居,多與當年國立山東大學有關,名流學者前來任教,校方安排小樓租住,可洪深故居卻是他的私產,是其父洪述祖的產業。
洪家是晚清名門,先祖是乾隆嘉慶年間的大儒洪亮吉,曾因言獲罪、視死如歸,其後人也不乏骨頭硬的才子。洪述祖亦長於詩書畫,卻偏偏少了氣節,一生貪財好名,因出身名門,曾任多位晚清名臣的幕僚,卻屢屢因貪瀆而遭解職甚至通緝,後攀附袁世凱。
宋教仁案後,洪述祖前往青島,買下福州路1號,還曾在嶗山的南九水附近找了一處山海相間的好地,建了一棟大別墅,名為“觀川台”。1914年11月7日,青島被日軍占領。次年,洪述祖一家被趕出觀川台,日軍把這棟豪宅變成了軍用的飯店。洪深曾經回憶:“東洋國人的拿去,是毫無道理拿去的,是利用武力拿去的。有一年,據說因為料理店的營業並不起色的緣故,東洋國人曾經要我父親贖回,隻需我父親貼他六千元的損失,我父親不願花錢去買那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
後來,洪述祖離開青島,卻在上海遭為父尋仇四年之久的宋教仁長子宋振呂發現,被捕後判絞刑。
喪父時的洪深,正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化學燒瓷專業,得知噩耗後的那年秋天,還差一年就可畢業的他選擇了放棄,轉而投考哈佛大學的戲劇文學專業,從此棄理從文。
這個選擇無疑與父親的死有關,畢業回國後,盡管洪述祖已死去數年,他仍登報聲明與父親斷絕關係——此舉在我看來既沒必要也沒人性,不過聯想“五四”之後知識分子與家庭的種種隔膜,境地更為特殊的洪深選擇用這種方式與舊式家庭告別,亦算情有可原。他也曾在《印象的自傳》裏寫道:“我父親不幸的政治生命使我陡然感受人情的殘酷。我父親下獄之後,許多親戚朋友,尤其是我父親走運時常來親近的,立刻都拿出了猙獰的麵目。一個不負責任無能為力的我,時時要被他們用作譏諷或詬罵的對象。而普通的人士呢,更是懷疑你,鄙視你,隱隱地把你不齒人類;仿佛你做了人,吸一口天地間的空氣,也是你應當抱歉的事情……但身受的我,卻從此深深地認識到了一個人處在不幸的環境中的痛苦。”
多年後,他仍對此耿耿於懷,1942年,他對友人馬彥祥說:“我的那次家庭變故,給我的打擊實在太大了。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決定,第一,我這輩子絕不做官;第二,我絕不跟那些上層社會的人去打交道。我要暴露他們,鞭撻他們。這樣我就隻有學戲劇這一條路。這條路我在國內學校讀書時候就有了基礎的。”
他創造了中國戲劇史和電影史上的諸多第一。比如他是中國第一位在國外專修戲劇的留學生,1928年首創“話劇”一詞,創作了中國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申屠氏》,創作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中國第一所正規電影學府——中華電影學校也由他創建並親任校長。1934年8月,他受梁實秋和趙太侔二人邀請,回到年少時曾客居的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外文係主任。
著名的電影劇本《劫後桃花》便在這期間完成。故事大意是清朝遺老祝有為逃至青島,置辦房產用於養老。誰知一戰爆發,德國戰敗後,青島被日軍占領,原本與祝有為關係不睦的表侄餘家驤投靠東洋國人,並迫害祝家,祝有為猝死,祝府被改作東洋國人的娛樂場所。這生活無異洪深家庭的翻版,隻是做了戲劇化渲染,劇本中的祝府,原型顯然是嶗山的“觀川台”。
正因對這生活太過熟悉,《劫後桃花》成就極高,是洪深的代表作——諷刺的是,他那些描寫工人和農民的劇作,盡管一度被稱許,但曆經歲月沉澱,當我們不再以意識形態評價文藝作品時,《劫後桃花》便脫穎而出。1935年,明星電影公司將此劇本拍成電影,主演是影後胡蝶。電影的取景地便是青島。這部片子在影史上被譽為“曆史的照妖鏡”。好玩的是,據說在那段時間裏,洪深居所曾日日被希冀一睹影後風采的影迷們包圍。
院內並未栽種青島隨處可見的桃花,不過每年四月走在福山路上,仍是一片花團錦簇,豔麗的桃花與櫻花、紫藤花一道,沿街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