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怎樣防治茄子常見病蟲害?
(1)茄子褐色輪紋病
又稱輪紋灰心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產生褐色至暗褐色圓形病斑,直徑約2~15毫米,具同心輪紋,後期中心變成灰白色。如果空氣幹燥,後期病斑易破裂或穿孔。其病原屬於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在陰濕條件下可進行多次侵染,從而導致該病的流行。
防治要先從種子做起,嚴格選用無病種子,並且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生產中期要注意控製田間濕度,在保證基礎棚溫的條件下要及時通風。在該病發生初期,可噴施錳鋅類藥劑或多硫懸浮劑防治。為了不增加空氣濕度,也可選擇45%百菌清煙劑熏棚。
(2)褐色圓星病
在茄子生產中褐色圓星病仍有發生。通過對部分茄子棚內的斑點病進行顯微鏡檢測,發現該病斑為褐色圓星病。其田間具體發病症狀為:葉片上有近圓形褐色或紅褐色的病斑,病斑擴展後中央褪為灰褐色,病斑中部有時破裂,邊緣仍為褐色或紅褐色。濕度大時,病斑上可見灰色黴層。為害嚴重時,病斑連片,葉片易破碎或早落。
藥劑防治:建議菜農可選擇霜脲錳鋅等藥劑來防治,由於茄子葉片表皮毛多,為增加藥液展著性可混加0.1%~0.2%中性洗衣粉或混入27%高脂膜乳劑100~300倍液,但霧滴宜細,確保噴勻噴足。
(3)綿疫病
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為害果實。果實受害多以下部老果較多,發病初期出現水漬狀小斑點,逐漸擴大並產生茂密的白色棉絮狀菌絲。果實內部變黑腐爛且易脫落。病果落地後,由於潮濕可使全果腐爛遍生白黴,最後幹縮成僵果。葉片被害,病部水浸狀,褐色,有明顯輪紋,潮濕時邊緣不明顯,擴展極快,病斑上生有稀疏的白色黴狀物。幹燥時病斑停止擴大,病部組織幹枯。花被害,常在發病盛期,呈水浸狀褐色濕腐,向下蔓延,常使嫩莖變褐腐爛,縊縮以致折斷,上部葉片萎蔫下垂。幼苗受害,常發生猝倒現象,病部常產生白色絮狀菌絲體。
此病由辣椒疫黴屬真菌侵染所致。在高溫(28~30℃最適)、高濕、地勢低窪、排水不良、過密、定植過遲、偏施氮肥、管理粗放、重茬、長果型品種發病較重。特別是在結果期、雨後暴晴,最易發病。在保護地濕度大,植株上有水(侵染水),空氣相對濕度85%以上、氣溫25~35℃條件下,發病較迅速。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借風、雨傳播為害。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病害高發地區一般選用圓茄型,選擇較高地勢栽培。及時清除病果並帶出田外集中處理。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性。與瓜類、豆類等蔬菜實行3~4年輪作。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藥保護,可選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連續噴藥2~3次。
(4)灰黴病
大棚設施栽培的茄子和地膜覆蓋栽培的茄子極易暴發流行灰黴病,該病菌已對撲海因、速克靈等常用農藥產生了較大的抗藥性,增加了防治困難。現將該病的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生態防治法:這是控製大棚茄子灰黴病的有效途徑。采用地膜全膜覆蓋,使用大棚無滴膜,切忌大棚內隻蓋畦麵,不蓋畦溝。其次是結合變溫管理,加強通風,當晴天上午棚溫升到33℃時開始放風,中午和下午繼續放風,保持棚濕25℃,濕度降到70%以下。當棚溫降到20℃時關閉大棚,使大棚夜間溫度保持在17℃,陰天打開兩門通氣。這樣上午控溫,下午控溫,形成不利於灰黴病發生的環境。
機械防治法:在發病初期摘除病花瓣、病果、病葉,集中深埋,防治效果可達85%以上。
藥劑防治法:定植前用萬黴靈1000倍液噴灑定植苗,達到無病苗下田;蘸花時,在配製好的藥水中加入腐黴利可濕性粉劑蘸花或塗抹;大棚茄子在發病初期或陰雨連綿的天氣條件下,可以用45%的百菌清煙熏劑熏煙,每畝200克~250克,在傍晚進行,次日通風,每隔7天一次。發病初期開始噴灑黴特靈、腐黴利、多黴靈等農藥及時防治,每隔5~7天一次,連用4~5次。
因灰黴病容易產生抗藥性,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盡量采用農業措施防治,控製用藥量和用藥次數。農藥必須輪換施用和混配施用,以利於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治效果,減輕損失。
36.番茄摘葉有什麼技巧?
隨著早秋茬番茄進入采摘期,摘葉又成了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番茄最底部一穗果下部有嚴重黃斑或病蟲危害的老葉要及時摘除;中下部由於病蟲危害嚴重而變黃衰老的葉片,也可以摘除。
每穗果達到綠熟期,即果實由綠變白,果實完全長大,開始變紅之前,其下部的葉片可以摘除,上部葉片則不能摘除。
枝葉交叉、田間鬱蔽時,可適當摘除鬱蔽嚴重的葉片,或將部分葉片摘除1/3至1/2。
摘葉要分步進行,每次摘葉不宜過多,一般以2片葉為宜,且兩次摘葉間隔時間應在10天以上。
摘葉要在晴天進行,以中午前後為宜,不能在早晨露水很大或傍晚進行,以免傷口未能愈合,而在夜間濕度大時染病。摘葉後要及時噴灑一次殺菌劑,以防染病而造成死棵。
37.種植無公害辣椒有哪些技術要點?
種植無汙染、安全、營養的無公害辣椒,在施肥技術上必須以施用有機肥為主,施用多元複合肥為輔,禁用工業垃圾、城市生活垃圾以及排放汙水的泥肥、汙泥,杜絕施用尿素、硝酸銨等氮素化肥。
(1)需肥規律。辣椒在各個不同生育期,所吸收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的數量有所不同。從出苗到現蕾,由於植株根少葉小,幹物質積累較慢,因而需要的養分也少,約占吸收總量的5%;從現蕾到初花,植株生長加快,營養體迅速擴大,幹物質積累量也逐漸增加,對養分的吸收量增多,約占吸收總量的11%;從初花到盛花結果是辣椒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旺盛期,植株的營養生長較弱,這時對磷、鉀的需要量很多,約占吸收總量的50%;在成熟果收摘後,為了及時促進枝葉生長發育,這時又需較大數量的氮素肥。
(2)施肥技術。根據辣椒需肥規律和土壤肥力的高低,首先施足底肥,在辣椒生長發育的各個時期,按照它對養分的要求增施不同種類和數量的肥料,實行科學追肥。做到“一控、二促、三保、四忌”。一控即是開花期控製施肥,以免落花、落葉、落果;二促即是幼果期和采收期要及時追肥,以促幼果迅速膨大;三保即是保不脫肥、不徒長、不受肥害;四忌是忌用高濃度肥料,忌濕土追肥,忌高溫時追肥,忌過於集中追肥。具體施肥方法是:
1)育苗配製優質培養土。從近3年內未種過茄果類蔬菜和煙草的地中挖取土壤、盡早挖出,曬幹打碎,用10毫米篩子過篩貯備。選用充分腐熟的廄肥,打碎過篩貯備。育苗前將過篩的糞土以1:3的比例配合。此外,每1000千克培養土中再施過磷酸鈣1千克、草木灰20千克、磷酸二銨0.5千克,充分拌勻即可使用。
2)大田施肥。應以有機肥為主,且要充分腐熟以減少致病菌和蟲卵的帶入。在耕翻之前,每畝撒施或溝施充分腐熟優質農家肥5000千克,磷酸二銨3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進入幼果期可進行第1次追肥,每畝追施人糞1500千克,追肥後沒有雨可澆水,如果長勢不好,在盛果期還要抓緊進行第2次追肥,每畝施三元複合肥10~15千克,追後澆水,采收期要猛追猛促,在晴天每隔5~6天追施1次腐熟人糞尿,在清晨或傍晚澆水追肥為好。葉麵噴肥的優點是用量小、吸收率高、見效快,增加葉綠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強度,有利於有機物的積累,防止落花、落果,一般增產率在10%以上。在開花期噴0.1%~0.2%的硼砂水溶液、可提高座果率,在整個生長期可多次噴0.3%~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畝噴液肥50千克左右為宜。采收前15天不再噴施葉麵肥。
38.種植脫毒馬鈴薯有哪些技術要點?
與普通馬鈴薯相比,脫毒品種的唯一本質區別是其體內病毒少,病毒病害發生輕或不發生,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所以在高產栽培技術方麵,脫毒品種與普通品種基本相同。但其生長勢強,要充分發揮其增產作用,在生產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選地選茬。選擇中等肥力以上的沙壤土或壤土,且地勢較高,能旱澆澇排,三年內未種植過馬鈴薯的地塊種植馬鈴薯。忌連作及前茬種植茄科作物的地塊,以免傳播病害。馬鈴薯與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輪作,增產效果較好。
(2)種薯切塊、浸種、催芽。切塊能節約薯種,降低成本。浸種、催芽可促使馬鈴薯出苗整齊,延長生育期。播種前20天將脫毒種薯切塊。切塊前用濃度3%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刀具,然後將薯塊縱切破開頂部,使切塊盡量帶有頂芽,以充分發揮頂芽生長勢強的優勢,每切塊約250克(半兩左右)。切塊後用膨大素10毫升兌水30千克處理或用濃度為0.5~1毫克/千克的赤黴素藥液浸種10分鍾,撈出晾幹。待切塊的刀口愈合後,將其放於15~20℃黑暗條件下催芽,當芽長0.5~2厘米時,將切塊置於見光處練芽,以免播種時傷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