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選臨時大總統
南京的光複,使得革命黨在南方有了一個穩固的聚集中心。
就在進住南京的第二天,盧性正即從一份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曾於11月15日在上海成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1912年12月1日發布了這樣一個通電,其電文曰:
臨時政府前經議定武昌,現在南京光複,鄂軍務適緊,援鄂之師北伐之師待發,急需統一。今同人公議不如暫定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舉黃君興為暫定大元帥,黎君元洪為暫定副元帥,兼任鄂軍都督,藉免動搖而牽大局。俟赴鄂代表返滬同到南京再行發表,所有編製日內並力準備,俾得進行無滯。事機緊急,不得不從權議決,務乞鑒原,並請轉達到鄂各省代表。請即日來滬會議。
看到報紙上所載的這份電文後,盧性正隨即趕到上海,找到黃興道:“克強,祝賀你啊,各省代表要選舉你當大元帥!你要答允啊!”
“不,這不行!”黃興解釋道,“這些議會代表,並沒征求我的意見,就發了通電出來。”
“怎麼不行呢?我看你當這大元帥挺合適的。你有何想法啊?”
“你怎麼看不出?黎元洪現在是武昌軍政府的大都督,武昌起義立了首功,推舉大元帥,應當首選他,為大局著想,我們也應該推他。不然,也會引不必要的紛爭。”
“可是,議會已通電公布,怎麼好修正?”
“這不要緊,我會找議會的人去辭掉就行。”
黃興說罷,就果真找到留在滬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議長湯爾和,力陳不當大元帥的理由,並請議會重新複議此事。為表鄭重,黃興又給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回了一電予以推辭。結果,到了12月16日,在南京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又發布了一個致黎元洪的通電,其電文曰:
昨接黃克強來電,堅辭大元帥之任,並以武昌起義為天下倡,黎都督之功,為全國人民所敬愛,應推黎大都督為大元帥等因。代表等以組織臨時政府,刻不容緩,若往複推辭,徒延時日,深恐有礙大局。當由公眾議決推舉黎大都督為大元帥。但武昌軍事關係重大,恐大都督萬難離鄂,因於組織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內,追加一條:“臨時大總統未舉定以前,以大元帥暫行其職務;若大元帥不在臨時政府時,即以副元帥代行其職務。”除專員迎迓黃副元帥蒞寧外,特派時君象晉、陶君鳳集、陳君毅、仇君亮於今日赴鄂趨謁,麵陳一切。請大元帥承諾,以慰天下之望。
這份電文發布後,黃興乃表示能接受其推舉之職。
到了12月20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南京舉行會議,又決函請黃興即速來寧,組織臨時政府。25日,孫中山自海外歸國到達上海。當晚,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在孫中山寓所進行,會上討論了組織臨時政府問題,孫中山主張設立總統製,不設內閣;宋教仁主張設責任內閣製,設總理。雙方爭論激烈。黃興支持了孫中山意見,會議最後決定先期示意各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當晚,會議開完後,盧性正與黃興同回寓所時,忍不住問他道:“孫先生提出設總統製,這沒問題,但現在選臨時總統,是要各省代表投票的,你為何不競爭呢?還要示意各省代表選孫先生為臨時總統。按你的實際功勞,我看支持你的代表可能還多一些。”
黃興道:“名不必自我立,功不必自我成,其次亦功成不居。這是我曆來做人的觀點。選臨時總統一事,你就按我的主張去做,不必再議了。”
盧性正道:“你真是高風亮節!令人佩服,也給我樹立了榜樣。功成不居,我也想好好考慮。大家都要有你的謙讓境界就好了。”
“行,隻有不起內爭,我們的共和大業才能勝利完成啊!”黃興意味深長道。
又過一日,到了12月27日,黃興、宋教仁、盧性正等乘坐火車到達南京。當日,黃興向各省代表會議提議了三事:一、改用陽曆;二、改為中華民國紀元;三、政府組織取總統製。同時剴切向眾代表說明了提案理由,示意代表應選孫中山為臨時總統。眾代表經議論後全體讚成。12月29日,各省代表會乃選舉臨時總統。經投票表決,孫中山得16票,黃興得一票,孫乃順利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臨時總統。
2、見證孫中山宣讀誓詞
1912年1月1日,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日子。作為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的盧性正,置身參與和見證了這一天的議程。
上午10時,孫中山先生乘專車離滬,前往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之職。上海萬餘人到車站送行。下午,車抵南京,各省代表和數萬群眾到車站迎接。鑼鼓喧天,爆竹齊鳴。共和萬歲的口號響徹雲霄。下午6時15分,孫中山的專車來到總督衙門車站,接著換乘馬車到總統府(即舊兩江總督衙門),黃興、陳其美和海軍代表在此護送孫中山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