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常用事務性文書的種類與寫作上(2 / 3)

一、總量控製計劃的分解落實

“九五”期間全國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計劃已經國務院批複,並下達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的排放總量基數是根據環境統計數據和排汙係數確定的,是一種國家宏觀控製指標。采用國家宏觀總量控製指標,一方麵是使全國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能夠得到基本控製;另一方麵是將汙染物排放總量的限值與各地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相銜接,從引導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搞好工業布局、實施清潔生產、強化環境管理等方麵進行排汙總量的削減。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解落實國家總量控製計劃,要以實現汙染源達標排放、“三河”、“三湖”、“兩區”的環境保護規劃目標、47個環保重點城市環境功能區達標方案(或計劃)以及嚴格控製建設項目的汙染物增量和削減老汙染源的排放量為原則,保證總量控製計劃的完成。

在實施總量控製計劃時應按照以下的工作程序,把指標值層層分解,落實到源。

(一)分解下達地、市級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指標(略)“三河”、“三湖”、“兩區”的總量控製目標以國家規劃為準。同時,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總量控製汙染物種類,但是,煙塵、粉塵、S02(二氧化硫)、C○D(化學需氧量)等4種汙染物應作為控製重點。

(二)核定分配汙染源排放總量控製指標

各地、市根據省分解下達的總量控製指標,按照汙染物的不同來源,核定分配汙染源排放總量控製指標。……47個環保重點城市應盡快劃定空氣、地麵水環境功能區,並以此確定排汙總量值,編製環境功能區達標實施規劃或方案上報國家環保局批複。各省、自治區還應確定本省的重點城市,編製重點城市功有區達標方案,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三)製定總量控製實施方案

根據確定的不同區域的排汙總量指標,按實現環境目標的優先順序和分期實現本省“九五”總量控製計劃的目標,調整按計劃指標初步分解下達給轄區內各地、市的排汙總量指標,並在此基礎上製訂總量控製實施方案,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並報國家環保局備案。

二、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的監督管理

(一)汙染源達標排放的監督管理。

(二)環境質量的監督管理。

(三)建設項目排汙總量的監督管理。

(四)“十五小”的監督管理。

(五)進一步加強環境管理基礎工作。

(六)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作用。

三、總量控製的保證措施

(一)組織保證

1.為加強對總量控製工作的領導,國家環境保護局成立總量控製工作領導小組……。

2.各級人民政府要把總量控製計劃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定期研究和解決環境保護和總量控製工作中的問題,要做到機構、人員和資金的落實。要把總量控製計劃中的有關內容納入政府為人民辦實事工作之中,采取行政指令保證總量控製工作的實施。

(二)製度保證

1.全麵實施排汙申報登記製度1998年完成全國範圍內的排汙申報工作,並使用全國統一軟件,完成彙總分析。

2.進一步完善相關環境管理製度。

3.加快排汙許可證製度的實施進程。

總量控製實施方案的關鍵是將允許排汙總量分配到源,隻有通過對汙染的全過程管理、實現清潔生產和必要的尾端治理措施,才能保證汙染源實現達標排放和總量控製指標。應根據流域和區域的總量控製要求,對重點汙染源實施排汙總量核定製度,並發放排汙許可證。

進行排汙權交易、分季節規定排汙總量等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管理形式的試點,以提高排汙許可證的管理效能。

(三)技術保證

1.成立國家環保局總量控製技術組。

2.組織科技攻關。

3.建立國家汙染物總量控製信息係統。

(四)總量控製的考核和公布國家環保局將從1998年起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總量控製工作進行年度考核,考核指標為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的年度實際變化量、達標排放計劃和限期治理計劃的完成情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及時跟蹤和管理汙染物總量的變化情況,建立台賬,於下一年底3月31日之前按要求報國家環保局。

國家環保局將在2000年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量控製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全麵考核,主要內容包括:

國家環保局將通過新聞媒介公布年度考核結果和“九五”期間實施總量控製計劃的情況。

注:排汙總量削減率=(國家下達指標值-實際排放量)÷國家下達指標值×100%

在這份以公文形式下發的《實施方案》中,全麵地部署了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的全國性工作計劃。試以該例文分析其正文寫法:

首先,在該《實施方案》第一、二自然段采用總述式提出了“為什麼做”、“做什麼”的內容。“為什麼做?”即製定該計劃的依據。該《實施方案》開門見山地擺出兩項重要法定依據:一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中,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被列為……重大舉措”;二是“《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若幹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

“做什麼”即任務與目標。該《實施方案》在第二自然段中也是開門見山地提出該項計劃的總任務和目標。總任務是“國家決定在‘九五’期間對廢氣或廢水中排放的煙塵……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等12項指標實行排放總量控製。”總目標則是“使全國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製,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同時在第三自然段中闡述了實行總量控製的好處,即一個“促進……”、四個“有利於……”。

整個《實施方案》在第一大部分“導語”之後,第二大部分則圍繞“怎麼做”、“什麼時候完成”的主題內容,按照“條款式”的公文格式,分為四部分加以部署,即“總量控製計劃的分解落實”、“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的監督管理”、“總量控製的保證措施”、“總量控製的考核和公布”。在每一部分中,又列出若幹分任務、具體工作步驟、要求、完成時間等,較為詳盡,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例如在“總量控製計劃的分解落實”中,首先強調了總量控製計劃的依據:“已經國務院批複”。接著說明“排放總量基數”的確定原則及實施的好處,並強調這“是一種國家宏觀控製指標”。其次,又分為(一)、(二)、(三)部分(有的部分還細分為1、2及(1)、(2)、(3)部分),分別就“分解下達地、市級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指標”、“核定分配汙染源排放總量控製指標”、“製定總量控製實施方案”提出具體作法、要求等,既有對麵上的工作要求(一直到地、市級),又有對重點地區(“三河”、“三湖”、“兩區”和47個環保重點城市、各省與自治區確定的本省重點城市)的具體要求,詳盡而周密。

該《實施方案》在工作方法上還給予具體指導,專門列出“總量控製的保證措施”一大部分,分別從“組織保證”、“製度保證”、“技術保證”三方麵進行闡述。例如在“製度保證”一節中,分別規定了“全國實施排汙申報登記製度(並具體規定了1998年為完成的具體時間)、”“進一步完善相關環境管理製度”、“加快排汙許可證製度的實施進程”具體的內容、要求、相關政策等。

該《實施方案》結尾部分還有類似“附件”的“注”(即排汙總量削減率的計算方法)。由於計算方法較為簡單,不宜單獨作為計劃的附件,故用“注”來替代。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該《實施方案》是一個結構全麵、嚴謹、部署有序、縝密,安排周到、細致,語言精練、明確的計劃類文書,可供公文寫作時借鑒。

第二節總結的涵義與寫作

一、總結的涵義與作用

“總結”在《辭海》(1979年版)中無詮釋,表明“總結”與“計劃”一樣屬於外來詞。《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5版)對“總結”的詮釋為:“【動】把一階段內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各種經驗或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結論。”如“總結工作,總結經驗”。“【名】指總結後概括出來的結論。如年終總結、工作總結等。”在公文應用寫作中,總結是通過對前段工作的回顧、分析和評價,從中得到規律性的認識,以指導今後工作的一種應用文體。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告訴我們,人們在實際工作中獲得的是大量感性的認識。這種對事物零散的、表麵的、膚淺的感性認識要上升到係統的、本質的、深刻的反映事物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必須經過分析綜合。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寫成的書麵材料,就是總結。

由上述可見,總結的目的是肯定成績,找出經驗,發現問題,推動工作。大至一個黨一個國家,小至一個單位一個人,隻有不斷總結,才能不斷發展,不斷進步。重視總結實踐經驗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總結實踐經驗也是幹部提高水平,增長才幹,減少失誤,搞好工作的重要環節。同時,總結經驗還可以促進幹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有助於培養良好的工作作風。因此,寫好各種類型的總結,是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應當具備的一種公文應用寫作的基本功。

總結如同計劃一樣,其分類方法較多。

從不同角度看,總結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按照內容分,可以分為工作總結、生產總結、學習總結等;

按照範圍分,可以分為地區總結、單位(部門)總結、個人總結等;

按照時限分,可以分為季度總結、年度總結或幾年總結等;

從性質上分,可以分為綜合性總結和專題性總結。

其中,綜合性總結是對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各個方麵工作的總結。例如每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單位或個人年終時的總結等,都屬於綜合性總結。綜合性總結的寫作難度較大,要求作者須掌握較為全麵的情況,並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綜合問題的能力。這類總結既要全麵,又要突出重點。

專題性總結則是對某一方麵工作的單項總結。其內容較為集中,形式也較為靈活,一事一總結,內容單一,主題集中,便於總結出有價值的經驗來。有利於作為某項工作的經驗總結,因此使用頻率較高。報刊上見到的經驗總結多屬專題性總結。

二、總結的公文特點與寫作基本要求

總結主要用於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利於找到工作的規律性。總結經驗和寫作總結的過程,就是一個全麵梳理情況、進行分析綜合的過程。因此,在總結經驗時應注意掌握以下幾點基本要求:

1.寓於平時,心中有數

總結的基礎是了解事物發展的全過程。要寫好總結,平時一定要對事物發展的每個階段每個環節做到心中有數。臨時抱佛腳是寫不好總結的。正如葉聖陶先生在《認真學習語文》中所說:“寫工作總結必須參加了某項工作,對這一項工作比較全麵地了解,知道這一項工作的優點和缺點、經驗和教訓,再加上語文程度又不錯,才能寫好。”空洞乏味、觀點模糊的總結,大多數是對情況不夠了解,生拚硬湊出來的。

因此,平時就要注意積累材料。可以運用記工作筆記、編大事年表、搞資料剪貼等辦法,隨時把一些重要的情況和資料從各種會議材料、彙報材料、評比材料、情況通報、統計報表之中收集起來,把有關方針政策的文件也做個索引,這樣在寫總結時就方便多了。

2.總結規律,找出經驗

占有材料隻是為總結寫作打下基礎。通過分析歸納,找出事物發展的規律性,才是總結的目的。因此,能否認識、捕捉和反映帶有規律性的經驗,是衡量一篇總結質量高低的重要標誌。在有的總結中,材料羅列了一大堆,但是讀者看後卻不得其要領,究其原因就是沒有總結出有規律性的東西。

如何從繁多的具體材料中揭示出規律性的東西呢?可以從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中,去研究事物發展的特點並找出它的內部聯係;也可以從各個不同的具體經驗中,找出共同的因果關係;還可以從多種不同典型事例的對比中,找出存在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及其原因,從而既揭示一般規律性,又揭示特殊規律性。

3.突出重點,寫出特色

共性寓於個性之中。要總結出規律性的經驗來,具體到一份總結中,必須注意突出重點,寫出特點。

突出重點,是說總結材料要有中心,不能麵麵俱到,記流水賬,使人不得要領;寫出特色,是說要有“自己的”體會,不能千篇一律,年年如是,年年、份份總結隻是換個頭尾和時間,幾乎“放之四海而皆準。”不管是單位總結或是個人總結,隻要能從實踐中抓住重點,總結出本單位或本人確有體會的一兩點經驗來,就能從一個側麵或角度反映出事物的規律性,就是一份較為成功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