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衛星發現大洋“中尺度渦”(1 / 1)

1973年,美國“天空實驗室”衛星首先拍攝到了大西洋西部熱帶海域水流中的大渦流。這個大渦流縱橫60~80千米。同時,這個渦旋的海水運動方式也很有特點,冷的海水從100多米深處向上湧升,將海底許多營養物質帶到海麵,於是,在這個大渦流的海域中形成一個很好的漁場。“天空實驗室”在其他海域也發現了類似的渦旋。例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一帶、非洲東岸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地附近海域,以及在印度洋西北地區、南中國海海域,都能見到這種渦流。

在世界各大洋中,到處都有這種渦流的存在,完全沒有這種渦流的海域是很難找到的。這些渦流的厚薄、大小不一,旋轉的方向,有左有右,渦流中心區的海水溫度,有冷有熱。總之,大洋中的渦流形形色色,各式各樣。這許許多多的渦流,直徑從幾十千米到數百千米,存在的時間,短的幾十天,長的在半年以上。它們與海洋中大而穩定的環流相比,是個局部,並不顯眼;但是,它與人們用肉眼看得見的近海水旋渦相比,就顯得非常之大了。所以,人們稱這種渦流為“中尺度渦”。大洋中尺度渦的發現是近幾十年對大洋環流認識的一個突破性進展,它改變了人們對海流的傳統看法。

中尺度渦的發現,使傳統的大洋海流理論受到挑戰。大量“中尺度渦”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大洋裏決不隻是幾個簡單的環流,弱流區也不是想像的那樣平靜。這就是說,大洋環流的結構可能更複雜。而且,人們還發現,充斥於海洋中的這許許多多的渦流,與大洋環流之間有著強烈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忽視渦對環流的影響。假如這些渦流也像大氣中那樣由斜壓不穩定因素引起,則大洋環流有可能由中尺度渦所維持。這就從根本上修正了風生環流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