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降低社會期望。通過教育部門和新聞媒體等途徑對普通民眾做出正確引導,使他們對教師有一個正確認識,建立客觀合理的角色期望,讓他們認識到,教師除了作為“師”的特殊屬性之外,更具有“人”的一般屬性,同樣也需要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與生存需要的基本物質條件;教師不是完人,不可能完全達到公眾的要求,在教學工作和生活中也會有缺點和不足。合理的社會期望使教師既能滿足社會的要求,又能做到自身的行為與認知一致,使各角色達到協調統一,減少角色衝突,增強職業認同感。
四、正確歸因
社會心理學家韋納將事情成敗的原因歸於內在因素(能力、努力)和外在因素(運氣、任務難度)兩個方麵。新入職教師教學效率低下並不代表其沒有發展潛力,教學技能匱乏並不代表其沒有教學能力,如果將失敗的原因總是歸結於內在因素,常常使新入職教師產生“自暴自棄”的職業態度,不利於教師本人的職業發展。因此,當實踐、期望、領悟三種角色發生衝突導致自我效能感下降、消極情緒產生時,可以借助學校和專家型教師等外部力量引導新入職教師進行正確歸因,將失敗原因恰當地歸於任務難、要求高等外部因素,而不是一味地懷疑自己的能力,將有助於消除衝突產生的自卑、疲遝、焦慮等不良情緒,增加職業認同感產生的幾率。
五、適度傾訴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抵製不良情緒的產生,而角色衝突常常導致新入職教師產生各種壓力和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會像垃圾一樣在他們的胸中沉澱積聚,不僅危害其心理健康,而且對其生理健康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對新入職教師來說,不良情緒的積澱往往導致職業認同感淡化。因此,不良情緒及時合理的宣泄是保持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傾訴是一種良好的宣泄不良情緒緩解壓力的方法。傾訴雖不能使事件本身發生改變,但可以讓傾訴者心理上輕鬆暢快,使衝突引起的壓力和不良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有利於職業認同的產生和強化。
六、係統援助
保持心理健康是防止角色衝突和職業認同感淡化的有效途徑。國家、學校與社會應形成一個密切聯係、相互配合的有機係統,為新入職教師的心理健康提供係統支持。首先,為教師提供心理福利以便保證教師心理健康的穩定發展。心理福利指政府為員工設置的一項係統性、長效性的法定心理援助項目, 由具有專業資質的機構和人員為員工提供心理健康培訓、谘詢及診療服務, 幫助員工解決心理和行為問題, 提升員工的自我幸福感、生活滿意度以及挫折複原力, 促進員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因此,心理福利能夠很好地預防和減少職業認同感淡化。其次,嚴格控製教師職業的準入機製,將心理健康素質作為教師篩選考核的重要項目,杜絕有嚴重心理疾患的人進入教師隊伍。第三,加強新入職教師的培訓,使他們準確地認識角色,及時地轉變角色,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完善教學實踐技能,獲得教師職業認同。
注釋:
[1] 孟萬金職業規劃——自我實現的教育生涯[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23-24
[2] 吳倩 謝翌 教師文化:新入職教師的現實選擇[J]. 中小學電教,2011(5):17-19
[3] 連榕教師職業生涯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137-138
[4] 連榕新手——熟手——專家型教師心理特征的比較[J].心理學報,2004(1):44-52
[5] 全國13所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上海: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77
[6] 全國13所高等院校《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上海: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66-67
[7] 劉要悟 朱丹教育相關群體的教師角色期望之社會調適和教師自我調適[J].教師教育研究,2010(3):35-39
[8] 韋有華教師的心理素質[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75
[9] Goodson I F,Cole A L.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constructing identityand community [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1994,21(1):85-105
[10] 張佩秋 陳亞軒高校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師自主發展的關係[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2(2):156-160
[11] 高萍 張寧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感的關係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9 (6):680-682
[12] 孫利教師的職業認同、教學效能感與工作倦怠的關係[J].教學與管理,2011(36):46-49
[13] 胡誼等教師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131-132
[14] 林美玲教育改革、教師倦怠與報酬[M].高雄:複文圖書出版社,2008:125-140
[15] 曾英 楊明均認知不協調理論在差生教育中的運用[J]重慶社會科學,2001(5):71-72
[16] 王雅春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J].教學研究,2013(1):134-135
[17] 耿興永 吳洪珺心理壓力與健康[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57-58
[18] 李媛媛 康昕合理情緒療法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J].上海: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80-82
[19] 楊眉與焦慮同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
[20] 李東海淺談教師職業倦怠的社會成因與應對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2(14):225,227
[21] 李鵬,李雪平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福利:內涵、模式及路徑[J].科技管理研究,2010 (11):211,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