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喜洋洋。
田鼠麻雀保健康,
吃不完的野菜曬幹當存糧。
為了早日進西藏,
修公路來修機場,
又造船來又編筐,
藏民齊歡唱,
解放軍來了撥開烏雲見太陽。”
這首歌真實而又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艱苦生活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我先遣部隊甘孜一月生活的生動寫照。
18軍首長始終關心著先遣隊,每天通過無線電詢問我先遣部隊的生活,並不斷申請飛機給先遣部隊空投。由於康藏高原素有“空中禁區”之稱,此時從國民黨手中繳獲過來的舊飛機的性能又不太好,因此,數次試航都未成功。
6月上旬的一天,甘孜空投第一次成功。當飛機在甘孜上空盤旋時,整個甘孜城都沸騰起來了。藏族群眾是第一次看到飛機,叫飛機為“天菩薩”。飛機空投的大米、餅幹、花生,數量不多,先遣團的同誌們就互相謙讓,把糧食優先給駐在金沙江邊的前衛2營。
度過“甘孜一月”的糧荒,大家身體很虛弱,指戰員中不少人得了浮腫病。但全團上下進軍西藏的信心絲毫沒有動搖。團黨委根據部隊在甘孜的生活經驗,還及時向全團發出了“生活高原化、康藏化”的號召。
由於是第一次到藏區,大家對藏族生活很不習慣。喝酥油茶就是一大難關。開飯前,大家排著隊,一人喝一碗作為紀律執行,喝少了還不行。開始,不少人一喝就吐,有的人甚至一聞到酥油味就吐。這時,隻見師長吳忠站在茶水鍋前,帶頭先喝起來,並動員大家說:“沒有生活高原化,進軍西藏就要成空話。我們戰勝了千百萬敵人,這一碗酥油茶還不能征服嗎?”那些聞到酥油味就要吐的人,自己捏著鼻子往嘴裏灌,不久,部隊都習慣了。
同時,部隊還開展學習藏語的活動,一般的生活用語,大家很快就學會了。戰士們還發揚延安精神,用自己的雙手改變自己的生活,買羊毛撚成線,學打毛襪子和手套。“生活高原化”的活動,很見成效。大家臉色紅潤了,身體壯實了,指戰員們滿懷勝利的信心,又將離開甘孜,去執行昌都戰役的北路迂回任務了。 解 放 昌 都 後記後記
昌都,是西藏第一個升起五星紅旗的地方。昌都戰役是解放祖國大陸的最後一役,此役解決了解放軍能不能進藏維護國家主權的問題。我們一直堅持和平解放西藏這一主調,但西藏反動上層在帝國主義慫恿支持下,對局勢抱有幻想,他們以昌都為中心,以金沙江為防線,企圖擋住人民解放軍的前進步伐。我們在求和不得的情況下,才被迫舉行昌都戰役。
昌都戰役自1950年10月6日開始,至24日勝利結束,聚殲了金沙江以西,類烏齊、恩達以東地區之西藏地方軍和民團,計有西藏地方軍五個代本全部、三個代本大部、加上一些民團,其中有一個代本起義,共計5700餘人。其中代本以上高級官員20餘名;俘獲在西藏地方軍中服務的英國人福特、柏爾及印度人2名,繳獲山炮3門、重機槍9挺、輕機槍48挺,其他長短槍3200餘支,子彈58700餘發,電台2部,戰馬約2000匹。解放軍傷亡114人(包括渡江溺亡人員)。
昌都戰役的勝利完全證實了毛澤東主席的英明預見,被喻為“解放西藏的淮海戰役”。這次戰役消滅了西藏地方軍主力,給西藏地方上層統治集團以沉重的軍事打擊,粉碎了他們勾結帝國主義妄圖阻止人民解放軍進藏的陰謀,促使他們迅速分化,上層中的親帝國主義分裂分子遭到慘敗,他們的頭子攝政達紮不體麵地迅速下台,西藏和平解放的可能性陡然增大了。
按一般的軍事原則,消滅了敵人的主力,掃除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在有保障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長驅直入,繼續前進。但因我們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是真實的,打是不得已而為之,目的還是為了和平,所以在昌都戰役後,從中央到昌都前線,仍是繼續爭取舊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來京進行和平談判。經中央與各方的努力,終於1951年5月23日簽訂了《十七條協議》,西藏得以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