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荔紅
被命名為莎樂美的女子,喚起許多想象。模糊,遙遠,血腥,神秘,淫欲,潔淨的愛,惡與罪,幻覺和美,占有,瘋狂……莎樂美的故事源起於《聖經·新約》。《馬可福音》的描述生動、富戲劇性:
希律聽見卻說:“是我所斬的約翰,他複活了。”先是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差人去拿住約翰,鎖在監裏,因為希律已經娶了那婦人。約翰曾對希律說:“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隻是不能;因為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並且樂意聽他。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筵席,請了大臣和千夫長,並加利利作首領的。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歡喜。王就對女子說:
“你隨意向我求什麼,我必給你。”又對她起誓說:“隨你向我求什麼,就是我國的一半,我也必給你。”她就出去對她母親說:“我可以求什麼呢?”她母親說:“施洗約翰的頭。”她就急忙進去見王,求他說:
“我願王立時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裏給我。”王就甚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辭,隨即差一個護衛兵,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護衛兵就去在監裏斬了約翰,把頭放在盤子裏,拿來給女子,女子就給她母親。約翰的門徒聽見了,就來把他的屍首領去,葬在墳墓裏。
(6:16—29)
莎樂美的形象,在後來的福樓拜小說,王爾德的戲劇,畫家們的描繪,舞者的表現,歌劇與電影中,有多種變化。讓我們撇開後來具有強烈性意識的“七層紗之舞”,以七層紗為象征,揭開、解讀莎樂美形象的七種可能。
1.遊戲者希羅底女兒多大?叫什麼名字?《聖經》中並無交代。但弗拉維厄斯·約瑟夫斯(FlaviusJosephus)在《猶太古史》(公元9—9年出版)中,提到希羅底的女兒叫莎樂美,是希羅底與前夫腓力希律的胎中女,她帶著女兒嫁給了希律·安提帕。有研究指出,希臘文說莎樂美是個“Korasion”,意思是“乳房尚未發育、還沒有來月經的小女孩”;她跳的舞,希臘原文是“Orxeomai”,有“舞蹈”之意,又有“小孩子嬉戲、做出愚蠢可笑的把戲”的意思。莎樂美僅僅是個小女孩,跳了一段滑稽可笑、討人喜愛、具有遊戲性質的舞蹈。
文藝複興前一幅佚名畫作《莎樂美》,畫框內僅僅一張宴席,坐著頭戴王冠的希律王、王後希羅底,桌上陳列杯盤食品,桌前一個穿長衣的小女孩,拿手鼓,敲動著,舞蹈著,希律王邊取食物,邊抬頭茫然看著女孩;希羅底則右手按桌,擺動左手,看著女兒,似乎教訓她不要跳這種調皮搗蛋的遊戲舞蹈。
畫中沒有施洗約翰,也無眾人,也不暗示死亡與淫逸,相當簡潔、樸素。
2.無辜的罪人
為什麼殺施洗約翰?是誰要殺?
《馬太福音》講施洗約翰在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該悔改!”如同先知以利亞一般,穿的是駱駝毛衣服,腰束皮帶,吃蝗蟲和野蜜。
“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旦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裏受他的洗。”(:—6)。三百多年來,猶太人沒聽到先知的聲音,約翰的聲音從曠野響起,帶來上帝眷顧的音信,如同黑暗中看見明燈;一些猶太民族主義者,渴望彌賽亞降臨,引領猶太民族走向複興與強大,擺脫異族統治。但約翰稱自己僅僅是一個聲音,是“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的人,救世主將要降臨,他隻是個先鋒;百姓就當他是先知,即彌賽亞降臨前回到地上的先驅以利亞。
耶穌傳道之前,施洗約翰在百姓中是有巨大影響力的,兼有彌賽亞帶領猶太民族揭竿而起的傳說,施洗約翰的存在與作用,能不令羅馬統治者、分封王希律、大祭司以及猶太上層的撒都該人、法利賽人惶惶不安麼?所以《馬太福音》說“希律就想要殺他,隻是怕百姓,因為他們以約翰為先知”。約瑟夫斯《猶太古史》也說:“對民眾這樣巨大的影響力,可能會導致一場起義……因此,希律·安提帕便決定更為妥當的處理方法就是:在可能出現任何暴亂之前,先下手主動攻擊除掉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