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浯溪古韻(1 / 2)

繡花樓,繡出的是一朵開不出的花;齋月軒,望到的是一輪不能圓滿的月。

雨中,我佇立在貞孝牌坊前,心裏掠過一絲寒意的同時,倍感信念的溫暖。

被列為江西省曆史文化名村、位於東鄉縣黎圩鎮的浯溪村近年來我先後去過多次,每次幾乎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站在浯溪村口乍一看,這個有著100餘戶、近400人口的村子與其他村落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春雨過後,乳白色的霧靄在山間、村頭久久不曾散去,掩映在山嵐之中的房舍依稀可辨。這時,佇立其間,隻覺四野迷蒙,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

撩起輕紗,走近村子,你才會發現在這個有著800多年曆史,極具贛東地方特色又兼蘇州園林布局的浯溪的獨特之處。這個占地14903平米的村子,集中了明、清建築59座,且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其中,特別為王廷垣修建的“狀元道”尚存,其為江南各文化名城所罕見;為旌表王士柏之妻李氏而豎立在村頭的貞孝牌坊成為撫州的唯一遺存,因而被縮小比例重新仿製並陳列在撫州博物館中讓人觀瞻。

浯溪村始建於南宋慶元元年,即1195年,其始祖為王安石之弟王安國第四孫王誌(王子春),王先公率先從離此不足4公裏的上池瑤田遷徙至此。千百年來,其在該村已繁衍子孫344代,不僅為該村留下了大批具有考古和觀賞價值的明、清建築,同時也為東鄉增添了深厚的文化氣息,為撫州綿延了豐厚的人文底蘊。明、清以來,該村先後出狀元一名,另有13人進士及第,21人得中舉人。明成祖永樂年間,王汝為一家四代先後7人榮登甲科,轟動一時,至今仍傳為佳話。

2005年春,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和國家故宮博物館館長的鄭興淼曾親臨浯溪村考察。2007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浯溪村被列為江西省曆史文化名村。這是繼王安石故裏黎圩上池村之後,東鄉在曆史人文遺存方麵獲得的又一殊榮。

明代天啟乙醜年高中狀元,官至禮部侍郎、詹事府正詹的王廷垣是浯溪的榮耀和驕傲,他將浯溪的文風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為了凸顯這個高度、崇尚他的治學精神,當地學子、官員倡議在該村修建了一條寬1米,長450米,穿村而過、通達南北的狀元道。這條道的兩旁用方磚砌界,中間鋪上石板或卵石,一年四季幹爽光潔,踩在上麵結實厚重。村規約定,這條道專供狀元郎王廷垣回鄉省親或是接見地方官員時使用,並且隻允許他一人行走,其餘陪同人等隻得在狀元道的兩側跟隨,即使是被召見的幕僚或當地村民迎娶新人也不得使用,這條規矩一直沿襲了多年。

如今,這條狀元道風貌依存。行家說,這樣的建築遺存在江南古建築中極為罕見,也是東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古鎮黎圩崇尚才學的一個有力的佐證。

因為這條道的存在和指引,黎圩鎮、浯溪村才子輩出,文風綿延。

曾當過明萬曆皇帝老師的王廷垣的官廳世稱“官吏府”,由四棟緊密相連的宅院組成,每棟均為上、中、下三堂加照壁、天井結構,除其中的一棟於90年代不幸焚毀之外,其餘均保存完好,有的至今還住有人家。從小巷的側麵進入宅院,推開厚厚的木門,跨過高高的石砌門檻,見到的是深深的廳堂,廳堂內立柱高懸、雕刻精美,天窗透明,天井猶存,祖位神龕依原樣保存。大門和祖堂上新貼了春聯,古樸中滲透著現代氣息。

“官吏府”外是一條極具神韻的小巷。小巷長達百米,貫穿東西。站在巷口隻覺寬敞明亮,頭頂一線藍天,腳下曲徑通幽。巷道用條石鋪就,大小相互銜接。地勢雖不斷攀升卻錯落有致,行走其間如履平地,絲毫不覺得費力。小巷兩旁是高聳的院牆,除住宅的側門和與之交彙的橫向小道之外幾乎沒有殘失。夏天,坐在小巷的石凳上避暑納涼,上有山間吹來的絲絲涼風,下有溝渠裏滲出的冷氣,讓人倍覺涼爽;春天,細雨霏霏,有情竇初開的女孩獨自一人撐一把油紙傘在光潔的石板上走過,心中自然生出戴望舒筆下《雨巷》的意境……

這是一條愜意的、現如今一時難以找尋的小巷。在這寧靜的小巷裏,你可以搖響鑲嵌在豁了牙的木門上那鏽跡斑斑的門鈴,隨手扣合那把用了上百年的木製鶯鶯鎖;你可以坐在一旁聆聽紮著藍布頭巾、戴著花色袖套的老人一邊剝豆莢一邊聊著家常;你也可以細品年輕的母親一邊哼著自編催眠小曲一邊給孩子喂奶的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