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圍屋裏的讀書聲(1 / 2)

童年的記憶曆經歲月的磨礪依舊留存在心底。多少年了,我還常常想起兒時讀書啟蒙的日子。一些人、一些事同樣難以忘懷……

我小學五年半的時光都是在一棟四麵牆圍起來的祠堂裏度過的。這座祠堂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舊址上多年前就建起了民房,以至於找不到從前的一點兒痕跡。但是,40多年後,在我的心裏卻依舊清晰地存有祠堂的模樣。

1968年的初春,中國人民剛剛從三年饑荒中掙紮出來,生活物資極度匱乏。那一年的春節許多人都還過得非常窘迫,可孩子們過年的熱鬧還是一如既往。哪怕再節儉,新衣服還是要穿的,鞭炮還是要放的。拜年、討紅包、要壓歲錢,讓孩子們開心了好些日子。

元宵節後,便到了我該上學的年齡了,心裏不免有些激動和興奮。這天一大早,我背著母親為我縫製的布包,在村前屋後找同伴,準備與那些同齡或是比我們大一些、早已上了學的孩子一同去學校。臨出門,伯父把我叫住了。他掏出一個圓圓的、碗口那麼大、用麵粉做成的餅小心翼翼地塞進我的書包。伯父不識字,性格卻很開朗。他習慣性地眯著他那雙小眼睛對我說:“聽說你要上學,我特地買了一個餅給你,希望你好好讀書。聽老師說,孩子進學堂前吃了餅,考試就不得‘蛋’。你知道大伯我是個‘睜眼瞎’,你要做個有出息的人。”

這個餅、這番話以及伯父彎腰為我藏餅到書包裏的情形,至今記憶猶新,且影響我的一生。當然這是後話。

我就讀的小學在一裏之外的大塘村。該村當時有150多戶,400多口人。村裏出過一個武將叫張日新,天聖年間,曾率兵駐守在今廣西首府南寧通往越南的要塞——田東縣的恒山寨,抵禦外敵入侵。後來他在鎮壓地方武裝——北宋廣源州壯族首領儂智高的叛亂中不幸遇難。傳說,他頭顱被砍,卻依舊策馬回到十幾裏外的軍營請求援兵,直到抵達軍營中大元帥帳營時,他騎在戰馬上的身體才“撲通”一聲倒在地上。皇上為旌表他的英烈,特賜金首級一個隨同他的屍首在其家鄉王橋鎮大塘村下葬,並由地方籌資在村裏建了一座上下三堂的宗祠——“日新公祠”以供祭祀。這座公祠就是我後來讀書的學校——大塘小學。

在村裏大孩子的率領下,我們蹦蹦跳跳地向學校走去。大塘村因村前有一口麵積近百畝的池塘而得名,至今這口池塘還基本保留了原來的模樣。有人說,你站在池塘的高處俯視,這口塘就是一隻大公雞的形狀,東西各有一口小型池塘,共同構成一個中國地圖的模樣。站在適當的方位,仔細看還真有些相像。夏天,池塘蓄滿池水的時候,感覺就像一個湖,大風刮起時,人走在池邊,波浪濺起的水花有一米多高,經過兩個小池塘之間的那一段路時總是膽戰心驚。

日新公祠在大塘村的西邊,前麵是一塊麵積蠻大的曬場。大集體時,那裏整齊劃一地曬著剛收獲的稻子。上百塊竹墊子上曬著的全是金黃的穀子,陽光下燦爛一片。宗祠坐北朝南,四麵是青磚壘起來的高高的圍牆,幾乎看不到屋脊。門的右邊有一棵要兩個小孩才能合抱得過來的柳樹。柳樹下有一條蠻深的水溝,溝裏流淌著村裏和後山流下來的清水。大門上方有磚砌、石刻的門楣,一塊打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上刻著“日新公祠”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兩扇厚厚的木門上吊著兩個碩大的銅質門環。印象中,石質門檻很高,我們這些剛入學的孩子想要跨過去還得扶著巨大的石柱門框。

走進大門才發現,裏麵似乎深不可測。宗祠共分三堂,逐級上升,中間依次設有兩個天井透光,最上麵的那個廳堂用一麵巨大的照壁遮擋了。當時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宗祠究竟有多大麵積,隻知道它的大小不一的偏房、側房都成為了我們的教室,且每個教室都可以坐四五十人。我上學時,估計全校有400多名師生,有的年級還有幾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