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東方國家的宴請禮儀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這講究民以食為天的東方國度裏,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東方國家宴請的一大特點就是使用筷子。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老撾人等,都是使用筷子吃東西的。當然,不同的國家筷子也有所區別,你要是去過韓國就會發現韓國的筷子一般是金屬的,而且比較扁,帶尖。中國的筷子是長長圓圓的。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經過千百年的演進,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它是古代飲食禮製的繼承和發展。因此,除了其他東方國家,以下就著重講述中國的宴請禮儀。
1.席位的排列
在中餐禮儀中,席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關係到來賓的身份和主人給予對方的禮遇,因此應受到重視。餐桌上的座位排列往往也能體現出談判雙方在局勢上的狀況。談判人士在餐桌上的桌次排列主要有以下四種坐法。
(1)“右高左低”:當兩人並排就座時,通常以右座為上。這主要是因為中餐上菜時多以順時針為上菜方向,右者通常優先受到照顧,如女士、客戶等。
(2)“中座為尊”:三人就座用餐時,居中者的位次往往高於其兩側就座之人。
(3)“門麵為上”:依照禮儀慣例,以麵對正門者為上,背對正門者為下。
(4)“臨牆為宜”:在餐館中,為防止過往侍者和食客的幹擾,通常我們把靠牆之位為上座。
2.餐具禮儀
和西餐相比較,中餐因為地區差異和傳統文化的不同,已經成為了一大特色的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我們主要向談判人士介紹一下平時經常出現的各類餐具的使用。學會餐具之禮會使談判中的你充滿學識和自信,談判自然不在話下。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須成雙使用。要嚴格筷子的職能:筷子隻是用來夾取食物的,用來剔牙、撓癢或是用來夾取食物之外的東西都是失禮的。
(2)“勺子”:勺子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時,用筷子取食時,也可以用勺子來輔助。盡量不要單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髒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後,可以在原處“暫停”片刻,湯汁不會再往下流時,再移回來享用。暫時不用勺子時,應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讓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後,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裏,不要再把它倒回原處。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不可用勺子舀來舀去,也不要用嘴對著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裏等涼了再吃。
(3)“盤子”:稍小點的盤子就是碟子,主要用來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麵和碗略同。盤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需要著重介紹的,是一種用途比較特殊的被稱為食碟的盤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暫放從公用的菜盤裏取來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時,一次不要取放過多的菜肴,看起來既煩亂不堪,又像是“餓鬼投胎”。不要把多種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們會相互“竄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殘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應輕輕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時候不能直接從嘴裏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夾放到碟子旁邊。如果食碟放滿了,可讓服務員更換新碟。
(4)“水杯”:水杯主要用來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軟飲料時使用,不要用它來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進嘴裏的東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濕巾”:中餐用餐前,比較講究的話,餐館會為每位用餐者上一塊濕毛巾。它隻能用來擦手。擦手後,應該放回盤子裏,由服務員拿走。有時候,在正式宴會結束前,會再上一塊濕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隻能用來擦嘴,卻不能擦臉、抹汗。
(6)“牙簽”:盡量不要當眾剔牙。非剔不行時,用另一隻手掩住口部,剔出來的東西,不要當眾觀賞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隨手亂彈、隨口亂吐。剔牙後,不要長時間叼著牙簽,更不要用來紮取食物。
3.用餐禮儀
任何國家的餐飲,都有自己的傳統習慣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比方說,過年少不了魚,表示“年年有餘”;和漁家、海員吃魚的時候,忌諱把魚翻身,因為那有“翻船”的意思。
中國乃禮儀之邦,中餐上這小小的吃相問題,有時也會引起重大的社會影響。
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打仗,趙國輸得找不到人才了,隻好招來老將廉頗,可特使郭開被秦國收買,回稟趙王說廉頗倒是挺能吃的,一鬥米,三升飯,可就是一飯三遺矢,這不是造謠汙蔑麼!徹底毀了廉頗的吃相,那誰還敢用他啊。瞧,顛覆一個國家太容易了,隻需詆毀個別重要人物的吃相就行了。
當談判人士選擇了中餐時,以上這個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在用餐時,舉手投足間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餐桌禮儀。
中餐宴席進餐伊始,服務員送上的第一道濕毛巾是擦手的,記住它不是去擦臉的。上龍蝦、雞、水果時,會送上一隻小小水盂,其中飄著檸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飲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沾濕指頭,輕輕刷洗,然後用小毛巾擦幹。
用餐時要注意文明禮貌。對客戶不要反複勸菜,可向對方介紹中國菜的特點,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歡向他人勸菜,甚至為對方夾菜。外賓沒這個習慣,你要是一再客氣,沒準人家會反感:“說過不吃了,你非逼我幹什麼?”依此類推,參加外賓舉行的宴會,也不要指望主人會反複給你夾菜。你要是等別人給自己夾菜,那就隻好餓肚子。
談判雙方入席後,不應立即動手取食。而應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舉杯示意開始時,客人才能開始;客人不能搶在主人前麵。夾菜要文明,應等菜肴轉到自己麵前時再動筷子,不要搶在鄰座前麵,一次夾菜也不宜過多。要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於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絕不能大塊往嘴裏塞,狼吞虎咽,這樣會給人留下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隻盯住自己喜歡的萊吃,或者急忙把喜歡的菜堆在自己的盤子裏。用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時不要碰到鄰座,不要把盤裏的菜撥到桌上,不要把湯潑翻。不要發出不必要的聲音,如喝湯時“咕嚕咕嚕”,吃菜時嘴裏“叭叭”作響,這些都是粗俗的表現。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和人聊天。嘴裏的骨頭和魚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來放在碟子裏。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進餐過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指向別人。不要用手去嘴裏亂摳。用牙簽剔牙時,應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讓餐具發出任何聲響。
用餐結束後,可以用餐巾、餐巾紙或服務員送來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頭頸或胸脯;餐後不要不加控製地打飽嗝或噯氣;在主人還沒示意結束時,客人不能先離席。
(四)西方國家的宴請禮儀
西方人的宴客之道,大致可區分為兩大類:嚴謹正統、講究禮儀的歐洲派和熱情隨性的美國派。比如,美國人通常把主菜和沙拉一起送上桌來,而不像法國人一樣,主菜吃完以後才上沙拉,其講究程度可見一斑。
西方國家的宴請禮儀作為“舶來品”,正越來越受到中國人的認可。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國家之間互通有無,與外商的接觸日益頻繁。不少人在吃西餐進行談判時,都會擔心因“失禮”失去談判機會。其實,所謂宴請禮儀是為了讓餐膳可以不受阻礙和破壞,而得以順利流暢地進行的實用守則。
有一次,李鴻章出使德國,應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之邀前往赴宴。由於不懂得西餐禮儀,在餐桌上,他把一碗吃水果後用來洗手的水端起來喝。俾斯麥還算善解人意,為了不讓這位東方客人尷尬,也隻好陪他把洗手的水端起來一飲而盡。
在選擇宴請地點時,一定要避免選擇有羅曼蒂克的餐館,最好在適宜商務會談的餐館訂位。接下來再開始談論西方宴請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