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醫篇(一)(1 / 3)

第一節 獨特的理論體係

在幾千年的臨床實踐中,中醫學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係。說它獨特,是因為這種理論和現代醫學以及其他傳統醫學的理論是不相同的,是中醫所獨有的、特殊的理論。

中醫藥學的理論體係,是在先秦至東漢年間,隨著中醫四大經典——《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的相繼問世,全麵總結古代醫學藥學知識的基礎上逐漸確立之後,曆代醫學藥學家又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補充、創新,而使中醫藥的理論逐漸完善起來的。

中醫的理論體係,包括了它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疾病發展變化的認識,對疾病的診斷、治療,以至處方、用藥等各個方麵,內容是豐富的、多彩的。中醫把人體看作是一個與自然界密切關聯的有機整體。中醫認為:“人體一小天地”。這個整體以髒腑和經絡為核心。中醫把人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陰和陽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因而認為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陰陽失調的結果,是“邪”和“正”兩方麵鬥爭的過程,《黃帝內經》中就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大意是:病邪所以能夠侵入,必然是由於正氣的虛弱),“正氣存內,邪不可千”(大意是:正氣隻要充足旺盛,就能抵抗外來病邪的侵犯)的說法,所以中醫治病,就在於調整陰與陽,扶正而祛邪;在診斷上,則以四診(望、聞、問、切)作為基本的診察方法,以八綱(陰、陽、表、裏、虛、實、寒、熱)作為辨證的綱領,以“髒腑辨證”為基礎進行臨床辨證;在疾病的防治上,主張“治未病”(所謂治未病:既有未病以前先行預防之意,又有發現疾病的征兆後,即行防治,以避免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惡化的意思),重視預防;在疾病的治療上,則主張“辨證求因”(分析辨別證候,尋找致病的原因)、“審因論治”(按照致病原因,考慮治病的原則和方法)、“治病求本”(治病要尋求和解決發病的本源),並提出“標本緩急”,“虛實補瀉”,因人、因地、因時施治等一係列的治療原則。

以上這些,可以看作是整個中醫理論體係的簡單概括。

任何一種理論,體係一旦形成,都有其內在而實質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理論核心。中醫理論的核心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中醫界的說法不盡相同。但較多的專家學者認為,中醫理論核心在於兩個方麵:一個是它的整體觀念;另一個則是辨證論治。這兩點最能夠集中地反映中醫學術的特色精華。對此,本人也深信不疑。1.整體觀念整體觀念包括兩方麵的內容。即:人體是一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人與自然相統一。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是以五髒(心、肝、肺、脾、腎)為中心,身體的各個部位、器官都通過經絡有機地聯係在一起。這種聯係,包括了五髒和六腑(大腸、小腸、膀胱、胃、膽、三焦)之間、髒腑和形體各組織器官之間的生理、病理等各方麵。以肺髒來說,肺與大腸相表裏,肺主氣,其開竅於鼻。在臨床上,鼻部或大腸有了毛病;通過宣通肺氣的辦法,往往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古代文獻上曾經記載著這樣一個病例,很能形象地說明此理論的正確性。宋代奸相蔡京,患便秘日久,遍請諸多國醫,療效俱不理想,而其本人也不願意接受用大黃之類中藥猛烈攻下的治療方法,更使得國醫們束手無策。後偶然遇名醫史載之,史載之切脈後問明情況,沒有開龐雜大方,隻是讓人以二十文錢購得一味藥——紫菀,研未衝服。蔡京服藥後不一會兒其大便就通暢了。蔡京感到非常驚異,向史載之請教,史載之解釋說;“大腸,是肺的傳導。你所患的大便秘結,病因就在於肺氣濁。紫菀能消肺氣,肺氣既消大便就通了。”這則小故事是中醫整體觀念在治療方麵的生動體現。史載之治便秘並不是把眼睛死盯在便秘出現的器官上,而是從整體出發,從髒腑的關係上找到了病根,使用很簡單的方法,就解決了問題。再以肝髒病來說,由於肝主篾,開竅於目,在臨床上治療暴發火眼等眼病,便常常采用清肝的辦法。總之,中醫整體觀念是以五髒為中心,把五髒分別同有關的組織、器官等有機地聯係在一起。某一髒有了病變,有關的器官就會產生反映;反過來某一器官出了毛病,又可以從有關的髒找到原因。

中醫整體觀念包含的另一條內容則是人與自然相統一,人與自然息息相關。

人類生活於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諸如陽光、空氣、飲食等各種必要的生存條件。正是因為人類生活於自然界中,所以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就不能不對人的身體有所影響,在人體產生生理和病理的反映。比如說,在一年內自然界有四季氣候變化:春暖、夏暑、秋涼、冬寒,人體也適應這種變化,就出現了生理上的自然調節。中醫經典文獻《內經》上曾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不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這段話的大意是:天氣酷熱時,人體便以毛孔開泄、出汗散熱來適應;天氣寒冷時,人體為了保溫,毛孔便相對閉合,出汗減少,剩餘水液便更多地從小便排出。人體對自然變化的這種適應能力,不但表現在四季變化方麵,就是對一天中晝夜晨昏的更替,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的變化方麵,也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人體對自然的這種適應能力,生理上的自然調節,保護著人的康健,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一旦自然條件的變化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或者人的調節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的變化做出適應性的調節時,人就生病了。同時人在患病期間,外界對疾病的發展變化繼續發生著重要影響。比如,一般的疾病,早晨較輕,下午晚上則多半加重。中醫是很重視人與自然這種統一關係的,在治病中總是把病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生活條件等作為重要因素而加以考慮。

2.辨證論治

中醫理論的另一個核心就是辨證論治,在對其進行詮釋之前,讓我們先看古書上記載的兩個故事。

《三國誌·華佗傳》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小官吏睨尋和李延兩入得了同一種病:發熱頭痛。當請華佗治療時,華佗卻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方法治療。一個用了瀉下的方法;另一個卻用了發汗的方法,但兩個都恢複了健康。病人自己都覺得奇怪,便去向華佗請教。華佗說,兩個人的病,看上去像差不多,但實質卻不是一樣,一個屬內實,一個屬外實,治療方法當然就不同了。大家聽了,都為華佗的高明醫術而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