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6(3 / 3)

由此可見,王永慶雖在小事上和辜振甫較勁,在涉及做人原則的問題上,還是很注重道義的。

辜振甫也表現出了大企業家的風範,一再公開表示他年事已高,已無心力與興趣擔任此職,也不反對王永慶擔任董事長,還表示他的台泥公司願以投資方式支持控股公司。

後來,由於日本企業對這一計劃反應冷淡,因此,公司名稱由“台日控股公司”改為“亞太投資公司”,公司設立的目標也由引進日本關鍵零組件改為可投資各種生產製造事業及貿易、商業、土地開發等諸多領域。

江丙坤親自出麵邀請王永慶出來主持大局。王永慶內心也很希望獲得董事長的職位,但為了照顧各方麵的心情,他表示了對亞太投資公司的支持態度,卻又謙遜地推辭說自己“隻想做事,不願掛名”。

江丙坤又去拜會辜振甫,請他就任董事長。辜振甫表示自己年事已高,海峽兩岸事務與企業事務又很繁忙,不宜出任董事長一職。 於是,江丙坤再度拜訪王永慶,力勸他執掌帥印。這一次,王永慶態度明顯鬆動,答應考慮兩天再說。

過了不久,王永慶知道辜振甫確實無意擔任董事長之職,這才打電話向江丙坤表示,他將鼎力讚助籌設亞太公司,並出任董事長一職。

這件事,足以說明王永慶做人的境界,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是撕破臉皮去爭去搶,而是屈己從人,盡量推讓。最後,他既給足了江丙坤麵子,又對辜振甫做足了人情,還得到了實惠,真可謂麵麵俱到,手段高超。

王永慶是個重道義的人,他對幫助過自己的人一直都懷著感激之情,他還非常念舊,並常常勉勵自己不能忘本。談到念舊,他的老司機就是一個好例子。

阿明是王永慶過去的轎車司機。阿明在年齡大了以後就向他辭職,王永慶考慮阿明追隨自己多年,就將阿明安排到台塑高雄廠當物料管理員。不料阿明沉迷於賭博,欠下一屁股債。最後在債主催逼之下,竟把倉庫內塑料粉粒擅自變賣去償還賭債,並從此不敢去上班,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

王永慶在獲知上情之後,設法把阿明找來談話。阿明羞愧地低下頭,心想:“這下完了,一定會被送到法院依法處置。”

結果出乎阿明意料,王永慶不但沒有把阿明的事情報案,隻是狠狠地訓斥他不可再沉迷賭博,要好好重新做人,並要阿明第二天回到公司上班。阿明當時感動得差點兒跪下,從此肝腦塗地為王永慶賣命工作。回饋社會揮金如土

企業與社會,是相互依存的,它們兩個就好像魚與水的關係。一個有寬廣胸懷的企業家,必定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這些大企業家在事業取得一定成功之後,總忘不了回饋社會,積極主動地去承擔社會責任。

王永慶在這方麵總是不遺餘力,堪稱典範。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他賴以取得成功的一種內在素質和基本功夫。

王永慶雖然自己很節儉,但他在回報社會上絕不吝嗇。他不斷地用自己賺來的財富回報社會,為整個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大貢獻。

從一個赤貧的農家孩子成為令世人矚目的超級大富豪以後,他個人雖然依然節儉如初,但金錢在他的眼裏已很淡然。

他本著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以肩負社會責任的態度,拚命地追求效率回報整個社會,希望能提高人民的生活素質,創造一個樸實、互助而又和諧的社會。

1968年,聯合國資助在台灣成立工業職業訓練中心,錢有了,卻沒地,王永慶便捐出自己在新莊的一塊38畝的土地,供其使用,保證了工程的順利興建,為日後台灣培養了大批實用型人才。

1980年7月10日,長庚醫院正在舉行“慶光晚會”,10多名眼角膜移植成功的病人手持蠟燭,感謝使他們重新獲得光明的醫生與角膜捐贈者。會中還有人發起捐贈眼角膜運動。沒想到,台塑董事長王永慶率先響應,並簽署了同意書。

王永慶後來還在自己的長庚醫院設有200萬元基金,對於捐贈眼角膜的貧困病人給予一至兩萬元的補助金以鼓勵他們的積極性。

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許多病患者可以通過移植他人的器官以挽救生命,這在發達國家已日趨普遍。但在台灣,很多人受“全屍而死”傳統觀念的影響,不願捐獻器官,一定要保存一個完整的身體進棺材。

為了能使人們改變這種落後觀念,勇於向醫學捐獻器官,王永慶在1986年他70歲時,設立了表達哀悼之情的撫恤辦法,即公開向社會宣布:在5年內,所有在死亡後捐出器官遺愛人間的人,他將捐贈10萬元作為其身後喪葬補助費,從而推動了台灣民眾捐贈器官的風氣,挽救了許多病人的寶貴生命,也成為王永慶輝煌的人生中可貴的一頁。

王永慶還成立了“明德基金會”以及在此基礎上設立“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由學者專家定期舉辦講座吸收了大批學員,以提高民眾生活素質。

王永慶一生中所做的最有影響的社會公益事業,莫過於教育與醫療事業,先後成立明誌工專學校、長庚醫學院及長庚護校等。

王永慶盡管沒上幾年學,但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不僅自己不斷努力學習、提高,還創辦培養中等專業人才的學校。他形象地說:“像山中的廢材,加工後可變成用途廣泛的人造纖維一樣,人隻要經過訓練,也可獲得一技之長,而成為工商界所歡迎的人才,並且人力也是最寶貴的資源。不培養人才,無疑是最大的浪費。”

1976年,王永慶為了讓很多貧苦的人們能看上病,得到有效的治療,特捐新台幣20億元,設立了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醫院——長庚紀念醫院。

1980年8月13日,王永慶把他回報社會的第三大舉動變成了現實,成立了“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王永慶成立“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的目的,就是設法改善因經濟發展所衍生的生活上的問題,也就是解決由於社會不斷進步隨之而來的許許多多不良現象和問題,以便使得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塑造更健康幸福的生活,進而建立一個更健康、更公平的社會。

除了直接向社會投資、捐贈以回報社會外,王永慶還通過台塑集團的1500家關係企業,以協助中小企業的方式來回報社會。

王永慶曾說:“假如有一天錢賺得夠多了,你就會感覺到錢實在很沒有用。”說這句話,一般人是沒法體會的。金錢的用處,在於使人想做什麼好事時,可以說做就做。

在回饋社會,興辦公益方麵,長庚醫院可謂是王永慶的一大手筆,深得台灣人民讚賞。

長庚醫院的設置,大大提高了當時的醫療科技水平。創院時向外招來醫護人員參與開拓工作,其後每年接收實習醫師,自行培養成住院醫師,最後使其成為主治醫師,至今其主治醫師人數已達700多人,構成了非常堅強有力的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