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1(1 / 3)

章節11

健全獎勵機製

因為在壓力機製的作用之下還有另一套完善的獎勵機製,員工在豐厚的獎勵機製下,工作起來自然非常認真賣力。

在落後的農村,人們都是使用騾子或驢來碾米。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騾子麵前懸著一根紅蘿卜,騾子要吃紅蘿卜,就要往前走,但紅蘿卜也會跟著走。就這樣,騾子一圈一圈地追逐紅蘿卜,米也就一點一點地磨好了。

如果用紅蘿卜來比喻台塑的獎勵管理,那麼,懸在台塑人麵前的就並非普通的紅蘿卜,而是一個散發著誘人光澤的“金蘿卜”!

台塑的獎勵以獎金為主,除此之外,還設立了行政獎勵、獎狀以及在台塑企業中予以表彰等精神獎勵。

台塑的獎金名目繁多,其中以年終獎金和改善獎金最為有名,分量也最重。年終獎金根據企業的效益而定,效益好的年頭,獎金可達五六個月的薪水,即使不景氣的年頭,也都有三四個月薪水的獎金。對於管理人員,年終獎還包括另一項內容,就是王永慶私下裏給的“大紅包”,這才是獎勵的大頭兒!

無論效益如何,到年終時,“大紅包”都會分文不少,照發不誤。“大紅包”又分“黑包”和“杠上包”兩種,這裏麵大有文章。

“黑包”是根據管理人員的職務高低而定的。以20世紀80年代為例,其發放標準大致是:科長、專員級一二十萬新台幣;處長、高專級二三十萬新台幣;經理級100萬新台幣。

“杠上包”是台塑專門為獎勵特殊有功人員而設的,數額為200萬至400萬元不等。

一年到頭,台塑員工中有人買車又買樓,有人仍舊奔小康,同是管理人員,獎金數額卻能相差數倍甚至10倍。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也是根據每個人的表現不同,論功行賞的結果。

為了讓員工們對台塑有歸屬感,積極關心和參與企業的發展,台塑還實行提案獎勵製度,這個製度主要對象是一線操作人員。因為他們對作業流程的問題最為清楚,最有可能提出改善方案。

一般意識下,一線操作員都懶得去動腦筋想問題,即使有好的主意也未必會主動提出來。為此,台塑關係企業特別製定了一個“改善提案管理辦法”,規定:如果改善提案有效益,經“改善方案審查小組”核算,可按該小組算出的預期改善月效益的1%提取獎金,獎金額從 100元至 20000元不等。

效益顯著的,還可以獲得成果獎金,獎金額度以改善後的3個月的平均月淨效益的5%計算,最高為10萬元。

雖然台塑企業以年終獎金和改善獎金最為有名,但最為行之有效的卻是績效獎金。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教授陳明漳有這麼一段評價:“績效獎金是鼓勵員工的實質動力,台塑因為推行績效獎金製度,將公司最重要的人力資源,發揮到最大的效用。”

關於績效獎金製度的製定和實施,還有一段故事。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那陣子,明誌工專辦了才一兩年的工夫,王永慶每隔半個月便會去學校走走。

一個烈日當空的星期天,王永慶又來到了明誌工專學校。車子駛進校園,校道旁是一片大草坪。王永慶透過車窗的玻璃望去,隻見草皮東一堆、西一塊,即使鋪了草皮的地方也是疙疙瘩瘩,一點也不平整。偌大一個草坪空空蕩蕩,看不見有任何人影。

“停車!”王永慶話音剛落,轎車“嘎”地停了下來。王永慶下了車,環顧四周,在草坪邊上的樹蔭裏,發現有幾個人坐在地上,正眉飛色舞地說著什麼,看樣子是鋪草皮的工人。

同行的一位台塑高級主管也下了車,看見王永慶若有所思的樣子,便用請示的語氣問道:“是否通知校方把這幾個工人炒掉呢?”

王永慶搖搖頭,對那位主管說:“我來處理。你們先到校長那裏打聲招呼,我隨後就來。”

“可是……”主管想說什麼。

王永慶揮揮手,打斷了他,然後說:“我自有分寸。”說罷,他徑自穿過草坪向工人走去。那幾個工人其實是附近的農民,是到學校做點臨時工的短工,所以他們並不認識王永慶。他們看見一個西裝革履的瘦子下車走過來,便停止了說話,一起好奇地盯著他。

“啊,天氣真熱!樹蔭下倒是蠻涼快的!”王永慶邊說邊走到那些人的麵前。他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有吱聲。

“你們是負責鋪草坪的吧?”有人點點頭。

“學校一天給你們多少工資?”

“60塊錢。”有一個聲音懶懶地回答。

“這麼丁點錢,還不夠城裏人吃兩個便當的!”另一個聲音接著說,語氣中頗帶點不屑。

“這樣看來,你們一天的工資還不夠生活,為什麼又要來這裏幹呢?”王永慶問。

一位年紀較長的歎了一口氣說:“其實我們幾個都是田裏人,這段時間正好農閑,待在家裏也閑得慌,才一起出來找點小工幹幹,補貼補貼家用。”

王永慶看著那幾個心不在焉、懶洋洋的工人,忽然閃過一個念頭,耳畔響起一句話:“有錢能使鬼推磨。”他不知道為什麼想到這個,但這念頭使他眼前一亮。

他問道:“如果加你們一倍工資,也就是每天120元,你們能幹更多的活嗎?”

工人們狐疑地看著王永慶,其中一個說:“你又不是校長,能隨便加工資?”

王永慶說:“如果有必要,我可以要求校長這麼做。”

“如果真能加到120元,我們可以幹3倍的活。”

“好,就這麼定了!”

作出這項決定,前後不過5分鍾,結果卻出乎王永慶的意料,工人們拿了兩倍的工資,卻做了3倍半的工作!

這件事給了王永慶很大啟發。他算了一筆賬:假設原來一個工人一天做1畝,人工60元;人工加倍,工作完成3倍半,也就是35坪。120元的人工,完成了相當於210元的工作,校方還賺了90元。

顯然,這無論對工人還是對老板都有好處。能否把這種效果變成一種獎勵機製,在台塑企業推而廣之呢?王永慶把這個題目交給了台塑的智囊團人員去研究。當時的台塑雖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智囊團係統,但王永慶已意識到智囊團人員的作用,不時會委以重任。

經過細致的分析研究,1967年年初,台塑選定了幾家單位試行績效獎金製度,即首先由管理人員對各工作崗位製定合理的標準,工作達到並超過標準的,按超過額算獎金,工作一般的,則得不到獎金。試行幾個月後,智囊團人員發現,幾家試行單位的生產效率成倍增加。王永慶於是決定在台塑全麵實行績效獎金製度。

實行績效獎金製度,台塑非常重視生產標準的製定。標準定得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員工的積極性和企業的利益,他們製定標準的原則是:表現平平的,得不到獎金,拚命工作的,拿到的不會少。到了年底,績效獎金的得到情況更成了考核企業成績和下一年調薪的依據。

台塑總管理處總經理室主任楊兆麟說:“從早些年開始推動的績效獎金製度,實績來自基層工作人員。如果力量是來自組織上層,而不是下層,那麼這股力量就很緩慢,所發揮的效能也不大。”

總管理處副主任劉康信說:“因為績效獎金提供了誘因,使得員工對追求工作績效產生了切身感,而把潛力發揮了出來。績效獎金占員工薪資的25%至50%,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因此每一員工都很關心,幾乎都會在每年績效目標設立後,就頻頻追問會計部門。

“雖然他們關心的是獎金多少的問題,但因獎金提供的工作誘因,使得人人都積極參與生產工作。目標清楚,追求力量就大,成果便很容易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