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3 / 3)

台麗郎廠還自行加工製造蓬鬆紗、混紡紗、針織布及地毯等產品,建立起化纖加工生產的體係。

隨著公司工廠的增多,企業規模的擴大,台塑公司本身及相關企業機械設備采購量也在不斷增加,為節省龐大的購置進口機械的外彙支出,王永慶建立自給自足的工業基礎,於1968年在台塑公司內設立機械事業部,從此跨入重工業領域,在台灣的重工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就在塑膠業走上正軌之際,王永慶仍然不忘懷曾使他致富的木材業。王永慶以他那敏銳的商業眼光發現,森林是台灣一大豐富的天然資源。

台灣的經營木材業者,卻隻使用砍伐的木材的主體,而將大量的枝幹留在山上丟棄不用;另一方麵台灣每年又花費大量外彙進口紙漿,這是浪費資源。

這些棄之不用的木材,完全可以用來造紙,再進一步加工成人造纖維,解除台灣天然棉供應不足的問題。王永慶變廢為寶,將這些棄之不用的枝梢末節變成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化纖材料,為他創造更大的利潤。

王永慶便著手開辦兩個公司,一方麵籌建木材公司,一方麵興建化纖公司。至1962年,王永慶建立新茂木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立了3條木材生產線,重新在木材行業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這個公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擁有平切工廠、扇葉、窗簾工廠、塗裝工廠及美新板工廠等5個加工廠的大公司,產品主要外銷美國,內銷部分則由力友木業公司總經銷。

該公司除與意大利加斯泰公司進行技術合作、生產辦公家具外,於1986年與台南永興木業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在台南開設家具超級市場,一時在台灣南部家具市場引起不小的震動。這也標誌著台塑集團從木材業的生產製造進入製成品銷售的商業領域。

同時王永慶又於1966年投資成立朝陽木業公司,從國外進口原木,加工夾板及其他木材製品,進一步擴大木材業務。

該公司的前身為林義興企業,1968年正式納入集團企業,原來僅有合板及製材兩條生產線。隨著市場需要的增加,經營範圍逐漸擴大到平切合板、印化合板、化妝紙合板、櫥櫃、家具、長櫃等生產線。

公司產品曾以合板為主力,主要供應海外市場,產品銷往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地。後因國際合板業的衰退,該公司於1983年擴建了台中廠,以生產組合家具為主。所以直至今天,木材業及相關加工工業仍是台塑集團經營領域的重要一環。

為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台塑公司又建立規模龐大的工務部,專門負責集團各項重大工程的設計與施工,並負責供應仁武廠區所需水、電、氣等動力,以確保設備產能的有效利用。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台塑公司擁有塑膠、台麗郎、台纖、電石、機械、工務和聚乙烯七大事業部與高雄、仁武、前鎮、冬山、關渡、三峽和林園七大廠區,廠區之大之廣、設備之宏偉,除“國營”的“中油公司”外,在台灣沒有其他企業能與之相匹敵。

經多次增資、擴充設備及與發達國家合作,台塑公司產能不斷提高。1989年擴建工程完成後,PVC塑膠粉年產量增加至84萬噸,成為全球四大塑膠粉廠家之一。

台塑公司生產的PVC粉不僅供應台灣島內市場,也大量出口。早期出口市場集團在東南亞與韓國,日後擴及日本、美國、大陸等世界許多地方。

其中20世紀70年代末,台塑公司PVC粉產品在日本PVC塑膠工業開始萎縮之際,趁機以低價打入日本市場。王永慶乘勝追擊,擴大向東南亞出口,再以低價逼退日本廠商,進而成為東南亞最大的PVC粉供應商。

至20世紀80年代初,台塑公司每月向香港出口PVC粉500噸,出口印度尼西亞1500噸,中東等地1000餘噸,市場占有率達至50%。

日本廠商麵對台塑公司產品在日本的長驅直入,非常緊張,他們試圖聯合起來對抗王永慶,但力不從心,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隻好委派三菱公司來台灣與王永慶談判,希望王永慶高抬貴手,不要在日本低價傾銷,而以合理價格出口日本。

這時,王永慶已經勝券在握,公司的產品在日本已經站穩了腳跟,提高一點售價也不會造成多大的問題,於是他同意日方要求,以適當的價格出口日本,王永慶就這樣征服了以“經濟動物”號稱的日本人。

如今的台塑產品出口全世界,主要市場包括了香港、東南亞、大陸、歐洲、美洲、澳大利亞和東北亞等地,年出口額達20多億美元。王永慶也因此成為世界知名的企業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