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能接管美援計劃投資塑膠公司一案,嚴演存博士與尹仲容先生功不可沒。
嚴演存能有此番作為,是因為在他的背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官——尹仲容先生的大力支持。
這位被譽為引導台灣經濟發展的巨人,“台灣工業之父”的尹仲容在各方人士強大的壓力下,依然倡導讓民間經營發展塑膠工業。如果不是這樣,台灣就不會有今天龐大的塑膠工業,更不會有今天的王永慶創設的台塑集團。
在尹先生的同意之下,王永慶把原來很難寫也很難記的“福懋公司”更名為“台灣塑膠有限公司”。
公司雖然成立,但要走的路還很長。美國援助金隻能是用於采購機器,而不能挪作他用。為此,王永慶首先需要展開塑膠生產機器的采購招標工作。
“美國援助金”顧名思義是美國政府提供的資金,他們當然希望公司采購美國的機器,讓自己國家的商人大賺一筆。但事與願違,開標結果卻是,日本一家公司標價最低,不到70萬美元而中標,僅次於日本的是一家美國工程公司,但其標價高出日本許多。
美國方麵對日本公司超低價得標提出質疑。負責美國援助金項目的美國安全分署認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剛剛戰敗,工業技術水平遠不如美國,其投標價格為何如此之低?懷疑日本公司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美國安全分署公開向台灣表示,寧可增加美國援助金數額,也不願被日本人搶去這單生意,言下之意是希望由美國公司來做。
但王永慶與“工業委員會”都認為,如果增加投資,成本會有所增加,則該計劃難以成功。
為弄明白日本投標是否真實可靠,嚴演存先生與美國懷特公司化學工程師一同前往日本進行了一番實地考察。他們發現中標的日本機械公司有一家名為“鐵興社”的工廠作為後盾。
鐵興社本身正好有一套每天生產4噸的PVC 設備,所以日本的機械公司根本不需在設計上耗費精力,所以他們以低價獲得中標,並保證順利開工。在這種情況下,“工業委員會”與王永慶堅持用日本標,懷特公司也被迫讓步,此項計劃又順利闖過一關。
正當王永慶要購買機器建廠之時,再次出現了意外。美國孟山都公司,此時正在日本投資PVC 工業,並將台灣地區也納入其市場範圍。因此,他們不願看到台灣發展自己的PVC 工業,於是便發動美國國會議員在國會中強烈批評美國安全總署。
一位叫薛明敦的議員稱:一是援助 70多萬美元的巨額款項,每月僅計劃生產 100噸塑膠產品,不合乎經濟效益的要求;二是台灣缺乏塑膠生產的原料和技術人才;三是日本生產塑膠,可以運銷台灣。
麵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王永慶自己也無能為力。他不可能去同美國人爭辯,所以隻好請求台灣當局出麵,希望改變公司的命運。
為能促成計劃的落實,推動台灣塑膠工業的發展,台灣當局隻好親自出麵,與美國交涉。於是,1955年8月,台灣派出美國援助基金會秘書長王蓬赴美接洽,據理力爭。
王蓬以大量翔實的資料說明在台灣開辦塑膠廠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一是台灣地區當時在外彙配額嚴格管製下,每年台灣進口塑膠200多噸,而這僅限於玩具製造業的數量,其他工業申請進口並未開放。
台灣的塑膠廠如果建成後,計劃年產量在1200噸左右,其效益用數字直觀表現為:代替進口塑膠400噸,價值24萬美元;代替進口橡膠400噸,價值308萬美元;代替進口皮革品100噸,價值50000美元。
換句話說,塑膠廠每年至少可以為台灣節省60萬美元的外彙。這樣一個項目,怎麼不符合經濟效益的要求呢?
二是技術人才方麵,塑膠廠籌備處聘請廠長沈彬康。沈彬康曾在1945年至1947年間,參加技術交換學生計劃,赴美國的各化學工廠實習,曾專門研究過塑膠的製造技術,其工作經驗非常豐富。而其他的技術人員,對塑膠工業也都具有一定的知識。“缺乏技術人才”一說又從何說起呢?
雖多次苦苦爭取,但美國卻不買台灣的賬。“台灣工業委員會”與“美國援助基金會”也無能為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隻好考慮由台灣當局另外撥付外彙,才能落實這個投資計劃。
但這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70萬美元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錢,而是一筆巨款。此時的台灣處在戰後的恢複階段,外彙極度短缺,哪裏還有那麼多外彙供王永慶去建PVC廠。
投資計劃眼看就要中途流產,王永慶不免著急,他不斷向記者訴苦。台灣記者將這一投資計劃遭遇波折的前前後後公諸報刊後,竟引起大陸的注意,並在對外廣播中不斷報道“美國人如何作弄台灣人”等一係列的新聞。
美國這時正急於在國際上圍堵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出於政治上的考慮,美國隻好又改變態度,同意台灣建立PVC工廠,但他們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台塑公司必須邀請美國一個PVC工廠人員擔任其公司顧問,才能建廠,台灣方麵欣然同意。
監管 “美國援助金”的美國懷特公司推薦了美國波士頓公司為台灣塑膠公司顧問,王永慶在支付了高達7000美元的“顧問費”後,美國才在1955年12月正式同意王永慶的投資計劃。
為使工廠接近原料氯氣產地,王永慶原先希望在台堿公司高雄廠旁邊的一塊台糖公司的土地上建廠,“工業委員會”直接出麵爭取土地使用權,不想在這塊地上建廠的提議,卻遭到部分台糖公司董事們的反對。
一位台糖公司職員還以嘲諷的口氣講:“民營事業,哪需要10畝土地來建廠?”
可見當時民營企業之地位,根本沒人放在眼裏。最後,還是王永慶自己親自出麵多方協調,最終解決了工廠用地問題。
經過3年幾番周折的艱苦籌建工作,1957年3月,塑膠工廠才得以完工,並正式開工進行塑膠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