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箴拍拍王永慶的肩膀說:“別生氣了,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名氣,現在那幫勢利眼的官僚們,眼睛隻盯著那些名門望族。這樣吧,讓我想想辦法。”
看見趙廷箴胸有成竹的樣子,王永慶不禁有些迷惑,趙廷箴微微一笑道:“我有位表兄,在財經圈小有名氣,看看他是否能幫得上忙。”
原來,趙廷箴有位表兄叫陳慶瑜,是當時財經界的紅人,在他的“關照”下,沒幾天,王永慶和趙廷箴就接到了嚴演存的邀請。
王永慶、趙廷箴兩人再次踏進嚴演存的辦公室時,發現他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嚴演存說話相當客氣,對他們兩人的態度也變得畢恭畢敬。王永慶在心裏暗暗佩服趙廷箴人麵寬、交友廣。
嚴演存客套一番之後說:“聽說兩位有意開廠辦工業,實在令人欽佩。上次提過有一個塑膠廠,本來是何義去辦的,但他一直猶豫不決,前些天他又突然去世,不知兩位有沒有興趣接手呢?”
何義是台灣早期從事化學工業的永豐化學公司的總經理,早在1951年,他就引進日本技術,從事PVC加工,開創了台灣PVC加工業的先河。
他在準備接手塑膠項目的時候出國進行了一番考察,考察的結果是,台灣島內發展PVC根本不具備國際競爭力,所以他放棄了投資。王永慶是通過銀行查詢存款最多的人時查到的,正好王永慶也有意投資,於是嚴演存很快找到了王永慶商談投資事宜。
王永慶聽到嚴演存一席話之後,心中忐忑不安,他想:“何義在企業界是出了名的有眼光、能算計的人。他都不敢接這個項目,我們兩個門外漢憑什麼去接?”
嚴演存見王永慶麵露難色,馬上說:“你們兩位的本事我經常聽人說起過,在經營生意方麵,兩位都是高手中的高手,有了之前的木材廠的經驗,投資辦化工廠是不成問題的。而且,台灣當局對這個項目也非常支持,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大獲成功的。”
這時,在旁邊一直沒吭聲的趙廷箴回答說:“您的這項建議很好,也很有吸引力,但具體細節我還得跟王先生商量一下。這樣吧,我們過兩天再答複您。”
說完,趙廷箴輕輕地向身旁的王永慶使了個眼色,王永慶心領神會,兩人便告辭出來。
走出“工業委員會”的大樓,王永慶問:“趙兄認為此計劃如何?”
趙廷箴說:“依我看,值得考慮。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們還是去請教一下尹仲容吧!”
尹仲容似乎早已預料到王永慶、趙廷箴兩人會來拜訪,他早已準備好一大堆有關塑膠的資料給他們。尹仲容詳細地向他們解釋塑膠工業是怎樣一項大有前途的工業,並且有美國援助和台灣當局的支持,在各個方麵都有許多的優惠措施,比如台灣當局答應在10年內限製其他塑膠廠設廠等。
聽了尹仲容一番推心置腹的話,王永慶和趙廷箴心裏麵都有了底。臨別時,尹仲容一直把他們送到大門口,握著他們的手說:“以後有什麼事,盡管來找我。”
這一句話,把王永慶和趙廷箴都感動了,回到王永慶的寓所,趙廷箴問:“王兄決定了沒有?”
王永慶點點頭,向趙廷箴伸出右手,說:“怎麼樣?還是那句話,一起幹吧!”
當時“工委會”明知王永慶沒有經營過塑料加工廠,“經曆不很符合”,但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工委會”仍將PVC的用途、製法和性質“簡單告知”,並推薦說有人可提供技術服務,把項目拋給了王永慶。沒想到王永慶“竟立即滿口同意投資”,自接洽到定案僅用了一周的時間而已。
要經營一項事業,尤其是化學工業,首先就需要對原料來源、產品成本、經營可行性、市場潛力等各個方麵加以全方位分析測評,然後再作出是否投資的決定,正像何義所展開的項目調研分析一樣,這是投資一項事業的基本決策程序。
王永慶卻沒有來得及這樣做,他卻為何敢爽快答應?在王永慶看來,從販米以來至1954年已有整整22年的時間,當地政府除原有的三大官營公司外,戰後,又從日本人手上接收了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加之從大陸遷來的幾家紡織廠,就是這些有規模的企業同樣步履維艱。所以,台灣民間企業很少有機會發展壯大。
現在有美國援助的項目可做,王永慶自然喜出望外,一口承諾,決心憑自己多年在商場的闖蕩經驗,大幹一番事業。
不過天下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時在台灣,了解塑膠這東西的人並不多。那時,台灣隻有兩個作坊式的塑膠加工廠,他們從日本進口塑膠粉,在台北、台南等地的工廠加工為塑膠粒後,才運往各地製造各種小型的日用塑膠產品。
王永慶對塑膠行業完全是個外行。但與眾人不同的是,他有膽識,敢為他人之不敢為;他善鑽研,不恥下問,所以最終能取得成功。
他接下這個投資案後,就開始請教專家學者,拜訪企業前輩,繼而進行市場調查、分析。王永慶從中了解到,台灣是一個燒堿生產基地,而燒堿生產過程中有70%的氯氣棄而不用,此氯氣則可用於製造PVC塑膠粉,這將會大大節約生產成本,是一項非常有利的條件。
王永慶聯合商界名人趙廷箴,決定投資興建塑膠公司。他的這一舉動,在島內立刻引起了一陣轟動,外界都以懷疑的目光注視著他。有人告訴他 “何義都不敢做的事業,一定不好做,你王永慶膽子真大,敢碰這個燙手山芋?”
也有朋友勸王永慶三思而行,搞不好會傾家蕩產。王永慶不顧外界的風言風語,他婉言謝絕了朋友們的忠告,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不知是禍是福的“塑膠生產之路”。
曆盡磨難建廠
1954年10月3 日,這是一個值得台灣塑膠業紀念的日子。王永慶經過四處奔波,利用經營米店時買下的土地作擔保籌集資金50萬美元,加上美援70萬美元,他終於如願以償,正式接管何義放棄的福懋塑膠公司。
同時股權也作對換式的轉變,王永慶自任董事長,趙廷箴任總經理,從此,王永慶的人生與事業開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