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當歸12克,柴胡9克,升麻9克,陳皮10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氣健脾,升清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黃芪、黨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補中;當歸補血,陳皮理脾行氣;升麻、柴胡升陽舉陷。
【按語】夾濕者,加山藥、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濕。
5.脾腎陽虛,咽失溫養證
【症狀】咽部異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全身見麵色蒼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腹脹納呆,下利清穀,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檢查見咽粘膜淡紅。
【方一】附子理中丸
【來源】《閻氏小兒方論》
【組成】人參10克,白術15克,甘草10克,幹薑10克,附子3克。
【功效】補益脾腎,溫陽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人參、白術益氣健脾;幹薑、附子溫補脾腎之陽;甘草調和諸藥。
【按語】若腰膝酸軟冷痛者,加枸杞子、杜仲、牛膝等;咽部不適,痰涎清稀量多者,加半夏、陳皮、茯苓等;若腹脹納呆者,加砂仁、木香等。
【方二】附桂八味丸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幹地黃15克,山藥12克,山茱萸12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炮附子3克。
【功效】溫補腎陽,引火歸元。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以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丹皮、澤瀉、茯苓利水滲濕;桂枝、附子溫補腎陽,微微生火,以生腎氣。
【按語】陰虛燥熱者慎用本方。
6.痰凝血瘀,結聚咽喉證
【症狀】咽部異物感,痰附感,咽微痛,咽幹不欲飲,吞咽不利,喜清嗓,易惡心。全身見胸悶不舒,舌暗紅或有瘀點,苔白或微黃,脈弦滑。檢查見咽粘膜暗紅,咽喉壁淋巴濾泡增生,或融合成片,咽側索肥厚。
【方一】貝母瓜蔞散
【來源】《醫學心悟》
【組成】貝母15克,瓜蔞15克,天花粉10克,茯苓10克,橘紅10克,桔梗10克。
【功效】祛痰化瘀,散結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貝母、瓜蔞清熱化痰潤肺;橘紅理氣化痰;桔梗宣利肺氣、清利咽喉;茯苓健脾利濕。
【按語】可加赤芍、丹皮、桃仁活血祛瘀散結;若咽喉不適,咳嗽痰粘,可加杏仁、紫菀、款冬花、半夏等。
【方二】清氣化痰丸
【來源】《丹溪心法附餘》
【組成】黃芩10克,梔子20克,桔梗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12克,生甘草6克,薄荷10克,生薑5克,連翹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
【功效】清熱化痰,散結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膽南星清熱化痰為主,黃芩、瓜蔞仁助膽南星清熱化痰之力,以枳實、陳皮行氣消痰,茯苓健脾消痰,杏仁宣肺下氣,半夏燥濕化痰;加夏枯草及海浮石降火軟堅散結。
【按語】本方主要是清熱化痰,臨證可增加活血化瘀之紅花、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