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咽炎係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和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多由急性鼻炎向下蔓延所致,也有開始即發生於咽部者,病變常波及整個咽腔,多發於秋冬或冬春之交。急性咽炎可以是病毒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而傳染,也見於細菌感染和環境因素。
本病常有外感病史或反複咽痛病史。急性咽炎以咽痛,吞咽加重為主;慢性咽炎則有三種表現,即以咽幹、咽部微痛及灼熱感為主;或以咽癢、刺激性咳嗽為主;或以咽部異物感、痰附感為主,常作“吭喀”動作。
急、慢性咽炎屬中醫喉痹範疇,本病的發生多因風邪侵襲,或肺、胃熱盛所致;或因髒腑虛損、虛火上炎、或血瘀痰結所致。具體表現為外邪侵襲,上犯咽喉;或肺胃熱盛,上攻咽喉;或肺腎陰虛,虛火上炎;或脾胃虛弱,咽喉失養;或脾腎陽虛以及痰凝血瘀而發為喉痹。
【治療】
本病治療以祛除病因及局部用藥為主,肥厚性咽炎者可配合應用激光、微波等治療。中醫根據發病緩急,以辨證治療為主。
1.外邪侵襲,上犯咽喉
(1)風寒外襲證
【症狀】咽部微痛,吞咽不利。全身有惡寒發熱,鼻流清涕,頭痛無汗,周身不適,咳嗽痰稀,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檢查見咽粘膜色淡,或微充血,稍腫。
【方一】六味湯
【來源】《喉科秘旨》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桔梗10克,僵蠶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風散寒,宣肺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以荊芥、防風、薄荷疏散風邪;桔梗、甘草宣肺利咽;僵蠶祛風痰,利咽喉。
【按語】痰多者,可加蘇葉、杏仁、前胡;鼻塞流涕者,可加蒼耳子、辛夷花、白芷。
【方二】荊防敗毒散
【來源】《攝生眾妙方》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川芎12克,枳殼12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茯苓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風散邪,宣肺通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荊芥、防風、生薑、川芎辛溫發散風寒;前胡、柴胡宣肺疏暢氣機;桔梗、枳殼、茯苓理氣化痰利水;羌活、獨活祛風寒、除濕邪;人參扶正祛邪,體實者可減去。
【按語】正氣不足者,加黨參、黃芪、玉竹以扶正祛邪。
(2)風熱外襲證
【症狀】咽痛較重,吞咽喉加重。全身見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咳嗽,痰黃,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檢查見咽部粘膜急性充血、腫脹、咽喉壁淋巴濾泡紅腫,頜下淋巴結腫大。
【方一】疏風清熱湯
【來源】《中醫耳鼻喉科學》廣州中醫學院。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參10克,浙貝母12克。
【功效】疏風清熱,解毒利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荊芥、防風疏風解毒;金銀花、連翹、黃芩、赤芍清熱解毒;牛子、桔梗、甘草散結解毒,清利咽喉;玄參、浙貝、天花粉、桑白皮清肺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