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新安古道徽幫夢(3 / 3)

由上可知,近代以後,徽商並沒有徹底衰落,更沒有“完全退出商業舞台”,而是在某些地域和行業不斷地發展甚至向近代商人轉型。因此,關於徽商研究的時段,必須從明代至清中前期向近代延伸,唯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徽商產生、發展、繁盛、衰落的全部脈絡和原因。

此外,明清徽商向近代的過渡,既是徽商經商傳統的延續,也是徽商內在轉型的過程,而這種轉型,無疑也是中國社會從傳統向近代轉型的一個縮影。

(本文作者梁仁誌為安徽師範大學曆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博士後,兼任中國商業史學會理事。)

徽商、徽學、徽文化

明清時期,徽商稱雄商界數百年。其人數之多、活動範圍之廣、資本之大、延續時間之長,可謂首屈一指,對社會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但這個如此重要的商幫,長時期內並沒有引起史學家的注意。

1947年,中國社會經濟史學主要開創者之一傅衣淩發表《明代徽商考》一文,第一次提出“徽商”的概念,論述了徽商所從事的各個行業,堪稱研究徽商的第一人和奠基者。國外首先係統研究徽商的是日本學者藤井宏,1953年他發表了《新安商人研究》的長文,後由傅衣淩、黃煥宗譯成中文在國內發表。該文以明代徽州名人汪道昆的《太函集》為主要資料,第一次深入係統地研究了新安(即徽州)商人產生的背景、活動範圍與經營項目,其資本積累的過程與其經營形態,以及他們與生產者、消費者、國家和官僚的種種關係。

此後,國內隻有陳野(陳學文)的《論徽州商業資本的形成及其特色》一文對徽商商業資本的形成、特色及其作用進行了論述。20世紀60年代前期,中山大學年輕學人葉顯恩開始了對徽州農村社會和佃仆製的研究。他檢閱大量的徽州文獻資料,先後兩次到徽州實地調查,是當時徽商研究的拓荒者。以後國內政治運動摩肩接踵,在一切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氛圍下,研究徽商已不合時宜。十年“文革”浩劫時期,徽商幾乎被人遺忘了。

到20世紀80年代,史學研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83年,葉顯恩出版《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仆製》一書,研究了徽州農村的土地製度、鄉紳階層以及宗族製度、佃仆製度,並辟有專章剖析徽州的商業資本和封建文化,為當代徽學研究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與此同時,安徽師範大學成立張海鵬教授為首的明清史研究室,組織學術團隊開展徽商研究。王廷元、唐力行、周曉光、李琳琦以及王世華先後成為該團體成員。這是國內外成立最早,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專門研究徽商的團體。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出版的《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為徽商研究樹立了第一座裏程碑。以此作為基礎,徽商研究迅速升溫。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研究徽商的人員已達一二百人,日本、韓國、美國、荷蘭也有學者研究。研究機構也逐漸增多,除安徽師大皖南曆史文化研究中心(前身為明清史研究室)外,還有安徽省徽學研究會、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杭州市徽學研究會、黃山學院徽州學研究所等。隨著徽學與藏學、敦煌學並稱中國三大顯學,這些機構和學術團體也以“徽學”“徽州學”“皖南曆史文化”等冠名,但徽商無疑都是他們的研究對象。

近三十年來,研究徽商的著作出版了20多部,以徽商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論文發表近千篇。其中1995年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出版的《徽商研究》54萬餘字,因“係統地論述了徽商的興衰曆史”“準確地揭示了徽商的發展特征”,被公認是當時“徽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國內傳統商人研究篇幅最為宏大之作”。2005年出版的20卷《徽州文化全書》中,王廷元、王世華合著的《徽商》卷40萬字,則是在綜合吸收數十年來徽商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探索的成果。

篇幅達300萬字“清代徽商資料叢編”,則是由安徽師大皖南曆史文化研究中心整理出版,並列入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項目的一項最新成果。

(本文作者王世華為安徽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參與編撰及主編《徽商研究》《徽州文化全書——徽商卷》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