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徽州商幫衰落記(下)(3 / 3)

(本章作者範金民為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專攻明清江南地區經濟史。)

徽商興衰眾口說

為什麼是徽州?

過去分析徽商興起的原因,不外乎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生活艱難,不得不出外經商等等。但中國類似這種自然環境的地區很多,為什麼有些地方出土匪,而徽州出商人?說明這不是唯一的理由。我總結了5點:

第一,地方經濟結構決定。即使人口不太多時,徽州山區所產糧食都不能滿足自身生存需求,隻能利用本地資源如林木、茶葉、徽墨、紙張等銷售出去,換回糧食。

第二,悠久的經商傳統。據曆史記載,早在唐朝徽州的經商風氣就已興起,宋代以後更不用說了,到明中葉時徽商作為一個商幫正式成型。

第三,血濃於水的宗族支持。徽州人的觀念是“讀書好、經商好,效好便好”,同族之內一人經商總是互相幫扶,再由血緣觀念擴展到地緣觀念,在各地建立徽商會館,利用鄉土觀念和行業組織發展經濟,開拓市場。

第四,開拓進取、不怕困難的精神。留存下來的徽州文書中有“一賈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猶未厭焉”之說,可見徽商之堅忍。

第五,勤儉起家的作風。徽商剛出門經商時,都是小本經營,財力微薄,靠的就是積極進取、善抓機遇、意誌堅定,才最終獲得成功。

地方宗族社會解體導致徽商式微

傳統徽商衰落的遠因,是清中葉(道光年間)取消鹽業壟斷經營,加上太平軍長期戰亂,以及地方官府的敲詐勒索;近因則與民國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徽州地方宗族社會的逐步解體有關。

其一,悠久的文化傳統,濃厚的儒學氛圍,本來是徽商發展的有力支撐,但近代以來,隨著社會動蕩、政權更迭,宗族內權威人物的文化素質急劇下降,以往的鄉痞反而往往身居家族高位。

其二,徽商興起的前提和歸宿都是教育,徽州地方傳統教育體係從清末取消科舉後日漸式微,上世紀50年代則基本連根拔掉了。

其三,自民國初年以來,中央政權幾度更迭,地方政治權力則不斷下移,政治覺悟較高的窮人取代了有錢有文化的地主和商人,成為基層權力主體,徽商的衰落是早晚的事。

導致傳統徽商最終消亡的,是1953年—1955年的“一化三改造”運動,即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工業、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改造”,強製要求公私合營。在當時的現實背景下,農業合作化高潮迭起,村鎮黨政權力日益強大,而徽商主要從事手工業和商業,又以個人自由買賣為最大特點,受到全麵控製乃至消失,實屬必然。

“徽駱駝”與“績溪牛”

在徽州一府六縣裏,相較其他五縣,績溪商人興起稍遲,清代才真正成氣候,但衰退也晚,延續了徽商的最後一抹餘光。後期徽商的傑出代表胡雪岩,就是績溪人。當時常用“徽駱駝”與“績溪牛”來形容徽商的勤勉,可見績溪商人的地位。

績溪是徽菜主要發源地,號稱“中國廚師之鄉”,民國早期徽菜在國內更是一枝獨秀。抗日戰爭爆發後,戰火紛飛,百業蕭條,但飯還是得吃的,績溪廚師一路逃難,從上海到武漢再到西南,有些甚至到了緬甸。當時有俗語雲“一根擀麵杖,打到蘇門答臘”,徽菜也因此傳遍中國西部邊遠地區乃至東南亞各地。民國年間,上海著名飯館大富貴、大中華,以及武漢大中華的主廚(後來為毛澤東烹製武昌魚者),都是績溪人。

但出身績溪的徽菜巨擘胡桂森遭遇頗為不幸:他於清光緒年間在武漢開設徽菜館,民國時期曾暗中資助共產黨,卻因與軍閥吳佩孚也有交往,1950年,已經73歲的他被新政權定性為“大資本家”遭到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