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擅長捉魚的鳥(1 / 2)

五花八門的鳥類,無奇不有,專門捉魚可算是其中的一怪了。捉魚的技術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鸕鶿是一種擅長捉魚的鳥,它一次能吞下0.5kg多的大魚,小魚那就不在話下了。更驚人的是,有時幾隻鸕鶿會合力捉住一條五六千克重的大魚,並把它拖上岸,真配得上“捉魚好手”的稱呼。

鸕鶿,夏天生活在海洋,捕食海中的魚,冬天才來到河流和湖泊中,換個口味,捕食淡水魚。我國漁民很早以前就馴養鸕鶿為人捕魚,變害為利。

鸕鶿捕魚的方法極為巧妙,它先在水麵上來回遊動,把魚趕到水底,然後自己迅速跟到水底,利用它那長嘴巴把魚捉住,浮到水麵,高興地搖搖頭,把口中的魚吞入特大的喉囊中貯存起來。一次複一次,被它捉到的魚數目就可觀了。

大家會問,鸕鶿怎麼會有如此高超的捉魚本領呢?原來,它的四趾都向前,趾間有蹼,是遊水的工具;它還有一個長約半尺的尖端呈鉤狀的嘴,嘴合起來變成長圓筒形,是捉魚的銳利家夥;它的頸很長,能不費力氣地伸入水中捕魚;鸕鶿的食道和咽喉有又大又有伸縮的彈性,喉下又有皮膚擴大而成的特殊喉囊;它的鼻孔很小,水不容易進入,但它的肺很大,可以貯積大量的氣體,它長時間潛到水底,也不會悶死。此外,它的體溫很高,冰天雪地下水捉魚,絲毫凍不壞它……所以這些就保證了鸕鶿能夠全天候在水中捉魚了。

漁民怎樣利用鸕鶿為其捉魚呢?這要經過一番訓練,馴服之後才能替人捉魚。每次捉魚之前,先在它們的頸項間套上一個麻圈,防止鸕鶿把魚吞下。然後才把它們趕下水去捉魚,當喉囊裝滿了魚之後,漁民才把它們趕上來,然後用手將魚從喉囊中一條一條擠出來,魚便成了漁民的戰利品,鸕鶿的囊中又空了,不得不再下水捉魚……

鸕鶿在河川湖泊捉魚時,常和它們的異族兄弟斑嘴鵜鶘密切合作。因為鵜鶘不能潛水,捉不到深水中的魚,但它一旦和鸕鶿合作就有辦法了。捕魚時,鵜鶘排成一條長線,再用強大的翅膀拍擊水麵,發出巨大的響聲,驅趕魚群靠岸,此時,鸕鶿也排成一條直線,在鵜鶘的後麵潛水趕魚靠岸,形成了一個無線的魚網,在這上下夾攻的形勢下,魚群被迫遊往淺水岸邊時,就成了鵜鶘和鸕鶿的腹中物。它倆可稱得上是最佳拍檔了。

有一種鸕鶿在河中展開雙翼將自己的整個身體遮掩起來而浮於水麵,看上去像一個巨大的研缽倒放在水麵上,等待時機,一旦有魚類遊過,它就立即伸出頭來,把魚捉住,這一種奇特的掩體法捉魚是對環境的一種良好適應。更有趣的足,它們還會貯藏食物,把一時吃不完的魚貯放在巢穴附近的倉庫裏,等到暴風雨天不能下海捕魚時吃食,以免挨餓。

鵜鶘以捉魚為生,練就了一套捉魚的技巧,它能從高空俯衝下水捉魚,也能夠集體行動,通力協作捉魚,堪稱捉魚幹將。它的嘴巴強大且具鉤,在它的下麵長出了一條形態結構都很奇特的喉囊,鵜鶘的喉囊特別大,並且具有伸縮性,所以貯存很多魚,成為一個天然的“魚網”。鵜鶘體大長可達1m多,兩翼又寬又大,骨內充滿氣體,善於飛翔,但不能潛水,捉不到深水中的魚,隻能在淺水中捕魚。當鵜鶘在高空盤旋時,一旦發現水麵上遊動的魚,它能從30m高以每秒40m的速度流星般地竄到水中,把魚捉住,這一猛烈的擊水,往往可以激起3m高的水柱:而自己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它們的皮下生長著許多特殊的空氣包,可作為俯衝水時,其流線型身體與水麵接觸時的緩衝器,使其安然無恙。平時它們也會采取集體行動向魚群進攻,從開始到結束,都組織得井井有條,首先排成一個半圓形或直線形隊伍,好像一張天衣無縫的魚網,把魚群趕到淺水處,然後一舉殲之。如果它們與鸕鶿合作捕魚,那麼魚更難逃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