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長著翅膀遊英國(3)(3 / 3)

我唯一的娃娃沒有芳名,她是一個金發碧眼的漂亮娃娃。那是外婆給我六歲的生日禮物。沒有名字沒關係,我現在就給她取名“噘噘”。

這是因為噘噘有個“噘噘”的櫻桃小嘴,好像老在向媽媽撒嬌:“我餓,我餓,我要吃嘛!”

噘噘的皮膚是奶油色的軟橡膠做成的,圓圓肥嫩的十指骨節眼上有十個小小下陷的“小酒窩”,一看就知道吃得太好,營養過度。

我是喜歡噘噘的眼睫毛,長長密密的,隨著會開會闔的一雙大眼睛,一眨一眨,充滿了感情。我喜歡用小手絹遮著瑪莉藥皂給她洗臉,把她的臉蛋兒洗得又粉又嫩;我喜歡讓她“坐著鞠躬”,因為她把肚子向裏一凹,就會發出“啊”的一聲,當然也就是表示“肚子餓”了。

噘噘穿著一套淡淡紅色的洋裝,小圓領口有一圈繡了圖案的花邊,她的裙子一共有兩層,裏頭一層是和上身同質料的淡粉紅,外麵那一層是細致透明的白輕紗,裙擺鑲著精美的蕾絲,隻有小公主才會穿這種衣裳。

我喜歡給噘噘穿鞋、脫鞋。她有一隻小得不能再小的小白襪,白襪裏裝的小腳和她的小手一樣又肥又嫩。我常對妹妹說:“她的手長得和她的腳一模一樣,要不是穿上鞋,我可分不出來。”

小白襪很快就髒了,破了,所以小公主隻好光著小腳穿上她那隻有一個斜扣的粉紅色娃娃鞋。

有事沒事,我總喜歡掀噘噘的裙子。媽媽說:“你這樣會讓她著涼。她的肚臍眼裏灌了風會肚子疼。”

我把噘噘翻了一個身,輕輕拍她一下屁股:“唱個歌給我聽,我就不跟你搗蛋。”

噘噘就嬌嬌地唱起歌來:

一把芝麻撒上天,

肚裏山歌萬萬千。

南京唱到北京去,

轉來再唱二三年。

“好聽好聽真好聽,再唱一首給我聽!”我拍著手,熱情地邀請。

大頭大頭,

下雨不愁,

我有雨傘,

你有大頭。

“我有雨傘,你才有大頭!”我掰開噘噘的小手心,輕輕打她一下。

菊花菊花開開,

板凳板凳歪歪,

天刮風,

娃涼快;

天下雨,

娃回來。

唱得真好聽!我抱緊了噘噘,在她臉蛋上吻了又吻!

你當然知道啦,那個時候,我就是噘噘,噘噘就是我!

不論是參觀愛丁堡的兒童博物館,還是參觀舉世聞名的大英博物館,陳列在玻璃櫥裏具有各種曆史價值的娃娃,總是像一束火花,閃動著我心靈深處某種美麗的回憶——我也曾經是一個有過娃娃的小女孩。

難道隻有女孩才喜歡洋娃娃嗎?

就行為科學和心理學來說,兒童都有模仿成人行為的本能,所以大部分的玩具都反映了兒童這項特質。擁有娃娃的小女孩,把娃娃當做真人看待,娃娃是她們“重複大人言行”的最佳模特兒,也是輸送感情的最完美的對象。娃娃是她親密的生活伴侶,也是她流淚時候的安慰。

如果暫時推開娃娃的曆史,據我所知,早在公元前兩千年,埃及就有木船模型和表現釀酒、烘焙等家事的圖畫了。這些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很可愛的玩具,其實在當時是放在墓穴中用來幫助死者通往極樂世界的陪葬物。

保存至今,真正為兒童製作的玩具,是到一千年以後才出現的。那是一隻以繩子牽動下巴的木頭老虎,一頭缺了腿的木製母牛,以及一些紙草做成的球。它們雖然不起眼,卻還是被大英博物館珍藏了。

古希臘、羅馬的童玩曆史,我們知道的就多些。這是因為可以從當時的文學作品、裝飾的花瓶、考古的出土文物等,看出當時已經有黏土玩具、黏土娃娃、手推車、木馬、小型家具……

希臘人還有一種風俗習慣,就是女孩子長大了,就將她們原來玩的娃娃獻給月神阿爾忒彌斯;男孩子將鐵環、陀螺獻給赫爾墨斯。羅馬人甚至還有破布娃娃,其中之一就是從一個小孩墳墓中發現的。

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的中古時代,可以說是玩具的黑暗時期,由於缺乏大量生產的技術,加上通訊運輸困難,即使連最起碼的民生必需品都難得到,當然更別說是玩具了。如果有,也是非常原始,信手拈來的泥娃娃、樹皮扁舟和可以隨時“玩了就扔”的“自己動手做”的玩具。

由中古時代遺留下來的手稿,可以知道當時一些較“正式”的玩具,如陀螺、旋轉木馬、木偶、風車,和希臘時代的玩具沒有什麼兩樣。“有錢人家”的小孩玩些什麼玩具呢?書上說:德國的小王子,擁有神奇的玩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