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成功沒有捷徑,但有方法(下)(3 / 3)

在腳下多墊些磚頭

身處圍觀人群外的你可能什麼都看不到,

假如你在腳下多墊些磚頭,就能看見最精彩的畫麵。

大學剛畢業那會兒,我被分配到一個偏遠的林區小鎮當教師,工資低得可憐。其實我有著不少優勢呢,比如我教學基本功不錯,還擅長寫作。於是,我一邊抱怨命運不公,一邊羨慕那些擁有一份體麵工作、一份優厚薪水的同窗。

這樣一來,我不僅對工作沒了熱情,而且連寫作也沒興趣了。我整天琢磨著“跳槽”,幻想能有機會調一個好的工作環境,也拿一份優厚的報酬。

就這樣,兩年時間匆匆過去了,我的本職工作幹得一塌糊塗,寫作上也沒有什麼收獲。這期間,我試著聯係了幾個自己喜歡的單位,但最終沒有一個接納我。

然而,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變了我一直想改變的命運。

那天學校開運動會,這在文化活動極其貧乏的小鎮,無疑是件大事,因而前來觀看的人特別多。小小的操場四周很快圍出一道密不透風的環形人牆。我來晚了,站在人牆後麵,踮起腳也看不到裏麵熱鬧的情景。

這時,身旁一個矮小的男孩吸引了我的視線。

隻見他一趟趟地從不遠處搬來磚頭,在那厚厚的人牆後麵,耐心地壘著一個台子,一層又一層,足有半米高。我不知道他壘這個台子花了多長時間,不知道他因此少看到多少精彩的比賽,但他登上那個自己壘起的台子時,衝我粲然一笑。那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卻是那樣的清楚。

刹那間,我的心被震了一下!多麼簡單的事情啊,要想越過密密的人牆看到精彩的比賽,隻要在腳下多墊些磚頭。

從此以後,我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很快,我便成了遠近聞名的教學能手,編輯的各類教材接連出版,各種令人羨慕的榮譽紛紛落到我的頭上。業餘時間,我筆耕不輟,各類文學作品頻繁地見諸報刊,成了多家報刊的特約撰稿人。如今,我已被調至自己頗喜歡的中專學校任職。

其實,一個有理想的人隻要不辭辛苦,默默地在自己腳下多墊些“磚頭”,就一定能夠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風景,摘到掛在高處的那些誘人的果實。

撰文/阿建

極品人生/Best Life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小男孩通過努力搭起台子,於是看見了精彩的畫麵。要想成功,就得給自己多墊些“磚頭”,隻有墊得越高,才能望得越遠,眼界也就越寬。隻有多積累資本,增加砝碼,成功的天平才會傾向你。

摘去離根最近的花

既然離根最近的花不能結果,

還白白吸收營養,為什麼不摘掉它呢?

陽台上栽了一株絲瓜,轉眼間,它的藤便躥上了架。

有一天,我發現藤上綻開了兩朵淺黃色的花,引來了蜜蜂和蝴蝶。我想,不出一周,這些花凋謝,定會結出嫩生生的瓜果。

母親見狀,不由分說要將這兩朵花摘去。我連忙製止。好不容易開花,豈能無端摘掉。母親說:“它們是花萎瓜生的,力不足,長不大。”母親所謂的“力”,指的是營養。

我大惑不解。雖然花圃泥土淺,維持一株絲瓜的生長還是綽綽有餘的,照此推理,後麵開出的花都沒有結瓜的指望了。母親說:“藤子再往後攀,開出的花便能結瓜。排在最前麵的花是試花,開出來讓你看著高興,但叫它們結瓜,就勉為其難了。”

我說:“離根近,近水樓台先得月,按說,有著得天獨厚區位優勢的它們,結的瓜個兒大營養豐富才是。”

母親說:“不是這個理。絲瓜藤的目標是向上向遠方延伸的,鉚足勁兒心無旁騖地一個勁兒將力向前麵輸送。雖然路過這兩朵花,但力是不會在這兩朵花處歇腳的。好比你到集鎮上購買東西,即使離你最近的街頭小店有你要購買的東西,你一般也不會到那個小店裏購買,所以,街頭前幾家店鋪的生意,一般都不會紅火。這兩朵離根最近的花,得不到充足的力,還能結瓜麼?正因為如此,有人又說它們是懶花,而懶花,最好是將它們摘去,免得藤分散精力,摘去它們,力就通暢了,後麵的花越開越歡,瓜越結越大。不信,你把它們留下來看看。”

我將信將疑,沒有忍心把那兩朵花摘掉。不久,母親的話得到了驗證,那兩朵花也謝掉了。

撰文/吳守春

極品人生/Best Life

在根部附近最先開出的燦爛之花,看似占據先機,卻往往結不了果實。生活中,有些人隻看到眼前的利益,缺少遠大誌向和對形勢長遠的分析,雖然得到了暫時的優勢,但卻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睜開你的第二隻眼

第一眼看見的是懶惰的健康人,

第二眼看見的卻是勤勞的殘疾人。

一個人去某地調查該地區貧困的原因。在出發前,有人告訴他,那兒的人大多數好吃懶做,無所事事。他來到此地後,便下車去田裏暗訪。來到田間的時候,他看到一個農民模樣的人在割草。隻見那人坐在深深的草叢裏,割一會兒就坐在原地休息一陣兒。調查者憤憤地想:“連割草都要坐著,這兒的人真是懶得不可救藥了。”於是,他生氣地轉過了身。

就在轉身的一刹那,他的眼睛不經意地又瞥了那人一眼。

他發現,那位農民原來根本沒有雙腿!調查者驚出一身冷汗。

“幸虧我看了他第二眼,否則,我就要冤枉一個勤勞的殘疾人了啊!”他想。

極品人生/Best Life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很多的假象所迷惑,就像調查者一樣。了解事物不要單憑第一印象,不要光用眼睛看,還要用心去體會,用頭腦認真冷靜地分析。

做精一碗湯

既然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做到最好,

那為什麼不把其中的一件事做到最好?

我家門前有兩家賣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記”,另一家叫“張記”。

兩家店是同時開張的。

剛開始,潘記生意十分興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隊等候,來得晚就吃不上了。

潘記最大的特點是:豆腐做得很結實,口感好,給的分量特別足。

相比之下,張記老豆腐就不一樣了。

首先是豆腐做得軟,軟得像湯汁,根本不成形狀;其次是給的豆腐分量少,加的湯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湯。張記的豆腐明顯不如潘記。

因此,有一段時間,張記的門前冷冷清清。

有一天早上,因為我起床晚了,隻好來到張記的豆腐店。吃完了老豆腐,老板走過來,笑著問我豆腐怎麼樣。

我實話實說:“味道還行,就是豆腐有點兒軟,不如潘記的豆腐有嚼頭。”

老板笑了笑,竟然有幾分滿意的樣子。

我說:“你怎麼不學潘記呢?”

老板看著我說:“學他什麼?”

“把豆腐做得結實一點兒呀。”

老板反問我:“我為什麼要學他呢?”

他深思了一下,自我解釋說:“我知道了,你是說,來我這邊吃豆腐的人少,是嗎?”

我點點頭。

老板建議我兩個月以後再來,看看是不是會有變化。

大概一個多月以後,張記的門前居然也排起了長隊。

我很好奇,也排隊買了一碗。

看著碗裏的豆腐,仍然是稀稀的湯汁,和以前沒什麼兩樣,吃起來,也是以前的口感。

老板臉上仍然掛著憨厚的笑。

我也笑著問:“能告訴我這其中的秘訣嗎?”

老板說:“其實,我和潘記的老板是師兄弟。”

我有些驚訝:“那你們做的豆腐不一樣呀?”

老板說:“是不一樣。我師兄潘記做的豆腐確實好,我真比不上,但我的豆腐湯是加入好幾種骨頭,配上調料,經過十二個小時熬製成的,師兄在這方麵就不如我了。”

我還是有些不解。

老板繼續解釋:“這是我師傅特意傳授給我們的。師傅說,生意要想長遠,就要有自己的特長。師傅還告訴我們,‘吃’的生意最難做,因為眾口難調,人的口味是不斷變化的,即使是山珍海味,經常吃也會煩,因此師傅傳授給我們不同的手藝,這樣,人們吃膩了我師兄的豆腐,就會到我這裏來喝湯。時間長了,人們還會回到我師兄那裏。再過一段時間,人們又會來我這裏。這樣我們師兄弟的生意就能比較長久地做下去,並且互不影響。”

我試探地問:“你難道就不想跟師兄學做豆腐麼?這樣的話,你的生意不就更好了。”

老板卻說:“師傅告訴我們,能做精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有時候,你想樣樣精,結果樣樣不精。”

撰文/董保綱

極品人生/Best Life

“張記”精於熬湯,“潘記”擅長做豆腐,他們都隻精通一樣技術,但卻都受益終生。很多人給自己的人生定下了無數的目標,什麼都做,結果什麼也做不了。實實在在地掌握一種技能,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情,才能成為真正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