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方案仍然有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運行,而不利於中國的草鞋部隊行進。黃淮平原,位於河南省東部、山東省西部的黃河以南,及安徽省、江蘇省的淮河以北。這個平原由黃河、淮河下遊泥沙衝積而成,地形極為平坦,交通便利,阡陌道路四通八達。然而,就在大量日軍集結在了黃淮平原地區,準備西向進攻時,花園口決堤了,洶湧的黃河水掀起衝天巨浪,淹沒了黃淮平原的所有道路,日軍的重型武器陷入黃色的淤泥中難以自拔,汽車、摩托車在泥濘中裹足不前。
花園口決堤,盡管遲滯了日軍的步伐,但是卻給廣大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無數百姓舉家搬遷,走上了背井離鄉的流亡之途。戰爭,說到底是為了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而轟炸花園口,完成了日軍想要完成的任務。所以,這是一著臭棋。
花園口被炸後,日軍開始實施第三個方案,集中兵力,沿著長江航線進攻武漢。
三個進攻武漢的方案,一個不如一個。沿著平漢線進攻是上策,沿著黃淮平原進攻是中策,沿著長江進攻是下策。如果沿著長江進攻,中國軍隊隻要扼守長江一線,日軍就進退兩難,而且,幾十萬日軍擺渡,哪裏會有那麼多的船隻?日軍的運營能力遠遠達不到一次性運輸幾十萬兵力,此時日軍兵力被分隔在黃泛區各個地方,怎麼辦?日軍隻好將龐大的軍隊沿著鐵路線運到了江蘇連雲港,然後從連雲港裝船運到吳淞口,再從吳淞口沿著長江北上,來到安慶,然後在安慶進行集結,然後再水陸兩路,向武漢進攻。同時,命令黃泛區各線的日軍向武漢集中。這個方案是下下策。
日軍折騰來倒騰去,讓中國軍隊有了充足的布防時間。
名為武漢會戰,卻不戰於武漢。
武漢保衛戰吸取了南京保衛戰的教訓,將兵力廣泛分散在武漢外圍,由死守變為遊擊,從武漢外圍的兩湖、河南、江西、安徽等地,全方位地牽製日軍。
中國軍隊知道在日軍機械化的武器進攻中,武漢難以堅守。所以,一方麵命令各地嚴防死守,一方麵將武漢的重工業設備,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在宜昌,然後走水路運往重慶。可是,要運輸這些設備,沒有那麼多船,盧作孚的民生公司挺身而出,不分晝夜地搶運戰略物質,當武漢失守,長江枯水期來臨的時候,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勝利結束。
徐州會戰剛剛結束,在遙遠的陝北窯洞裏,毛澤東開始寫一篇即將對抗戰產生重要影響的文章——《論持久戰》。
這篇長達五萬字的文章,毛澤東連寫八天九夜,用毛筆書寫,一氣嗬成。
一本美國人特裏爾所寫的《毛澤東傳》中形象地描寫了毛澤東寫作《論持久戰》的情景:
毛坐在窯洞裏的書桌邊,微弱的燈光照亮他蒼白的臉。他兩天沒有睡覺,隻吃了一點點東西。五天以後,寫滿了顯示毛性格特點的草體字的稿紙,已有一大摞,而毛的體重減輕了。第七天,毛突然痛得跳了起來,他右腳上穿的鞋被火盆中的火燒了一個洞,而他還在沉思。到了第八天,他突然感到頭痛,醫生給他趕來診斷後,他仍繼續寫作。到了第九天,終於完成了這篇長達五萬字的論文。
毛澤東連夜趕寫這篇《論持久戰》,目的在於告訴人們中國絕不會亡國。
《論持久戰》完稿後,據說毛澤東又修改了七遍,然後在延安召開的抗日戰爭研究會上進行演講,時間持續了八天。他詳細闡述了中國不會亡國,而中國必將戰勝的理論。《論持久戰》第一次將戰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後來,戰爭的進程果然按照毛澤東的預測在進行。
《論持久戰》在延安出版後,周恩來送給了白崇禧一本,白崇禧閱後,大加讚賞,推薦給蔣介石閱讀,蔣介石讀後,也非常讚同。接著,白崇禧將《論持久戰》概括為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
武漢會戰長達五個月,日軍始終無法接近武漢一步,武漢的戰略物資安全撤離後,中國軍隊放棄了抵抗,日軍在付出了巨大犧牲後,占領的隻是一座空城。
在武漢保衛戰中,毛澤東的想法很正確。毛澤東和洛夫、陳雲、劉少奇等人所發的《1938年8月6日關於保衛武漢的方針問題的指示》中說:“保衛武漢重在發動民眾,軍事則重在襲擊敵人之側後,遲滯敵進,爭取時間,務須避免不利的決戰,至事實上不可守時,不惜斷然放棄之。”
毛澤東等人早在武漢會戰結束前的兩個月,就建議放棄武漢,保存實力。毛澤東是遊擊戰的專家,他知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共產黨作戰從來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因為決定戰爭的因素不是土地,而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