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官固守寒儒節,文吏常兼大將權。
卷鳥歸來方斂翼,回鸞台起複行邊。
從今再試平胡策,百二山河保萬全。
秦紘到固原後,親自祭奠陣亡的將士,掩埋了他們的屍骨;為陣亡的有功將領敘功,撫恤死亡軍士的家屬;參劾整治了敗將之罪,更換了固原等地守將,加強兵馬,調整布局。然後練兵屯田,申明號令,軍威大振。
秦紘奏請朝廷改固原衛為固原州,大力開拓城郭,增築外關城,招徠商賈。秦紘拓築的外關城基本上奠定了固原城最後的格局和型製,既有堞樓,又有壕塹,直至清代。
固原北部綿延千裏,有閑田數十萬頃,曠野靠近邊界,無城堡可守。秦紘計劃於花馬池以西至小鹽池(今鹽池縣惠安堡)之間200裏的地方,每20裏築一屯堡,屯堡周回48丈,每堡派500名兵士據守。固原以北也築屯堡,招募百姓屯種,每頃每年可收賦5石,一年可得50萬石。總計在三邊地區修築城堡1.4萬餘所,砌邊牆、鏟崖挑塹3200餘公裏。由此大振軍威,三邊防務為之一新。
另外,秦紘在總製三邊軍務期間,還推演古法,造兵車,造火器;修築了豫旺、石峽口、雙峰台三城;又為金佛峽、海子口的七個城堡修建了石頭城牆和鐵皮包裹的關門。在固原通鹽利,講馬政,一時商賈雲集,物貨流通。任職3年,延綏、寧夏、固原、甘肅四鎮平安無事,以治功加太子少保。弘治十七年(1504年),朝廷召秦紘還朝,主管本部事。第二年九月病逝,享年80歲,贈少保,諡襄毅。
嘉靖六年(1527年),固原州士民思念秦紘的功德,在州城南擇地3畝,為他修了一座公祠,讓後人世世代代紀念他。
楊一清(1454~1530年),字應寧,號邃庵,又號石淙。其先祖為雲南安寧人,因父喪葬於丹徒(今江蘇鎮江市),遂引為新籍。楊一清12歲時即以奇童被薦為翰林秀才。14歲舉鄉試。成化八年(1472年),18歲的楊一清登進士第。曾以副使督學陝西8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由南京太常侍卿擢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督理陝西馬政。此後,他曾於正德元年(1506年)、五年(1510年)、嘉靖三年(1524年)三次總製陝西三邊軍務。楊一清曾任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和內閣首輔(明朝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是明朝一代名臣。史稱“故相行邊,自一清始。溫詔褒美,比之於郭子儀”。他學貫古今,為官一生,尤熟悉北方邊防事務,先後在西北任職30多年,為加強明代西北邊備作出了貢獻。
楊一清三次總製陝西三邊軍務時,積極主張在寧夏修築邊牆。他認為,明初放棄陰山防線,築東勝城(今內蒙古托克托),已失去一麵險要之地;其後又丟掉東勝,退守榆林,遂使河套肥沃之地成為韃靼的巢穴,寧夏形勢一變而為三麵臨敵。他認為收複東勝,以河為固,東接大同,西連寧夏,使河套千裏之地歸我耕牧,這是上策。如若不能,就要增築邊牆,增強防禦能力。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同意楊一清的建議,批撥國庫銀10萬兩,由楊一清負責修築定邊營至橫城的300裏邊牆。
楊一清調發陝西八府各衛丁夫9萬人修築邊牆。為減輕民役負擔,在興工修築時,他把民工分為兩批,每批築牆3個月,到期輪換。但楊一清不久即為劉瑾陷害入獄。這道300裏的邊牆僅完成40裏,被迫停止。
時隔3年,寧夏發生“安化王之亂”,明武宗令致仕在家的楊一清以原官改任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禦史,第二次總製陝西三邊軍務,與禦用太監張永領兵3萬共同指揮平叛事宜。楊一清還未到達寧夏,其舊部將領寧夏遊擊將軍仇鉞等已將安化王朱寘鐇捕獲,叛亂已經平定。但寧夏社會秩序還相當混亂,楊一清的善後政策是:“隻誅首惡,不究脅從,有功者錄用。”楊一清發布文告,向寧夏軍民講清政策,打消人們的顧慮,初步安定了人心。
兵變平定後,楊一清繼續留駐寧夏,處理邊防事務,做了大量有益於寧夏百姓的事情。期間,楊一清還與張永在叛亂平定後,合謀除掉劉瑾。不久,楊一清還朝,進戶部尚書,又改吏部兼武英殿大學士。後因武官江彬擅權,楊一清辭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