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秦滅六國(8)(2 / 2)

即墨大夫很快就失望了。秦國派出使者陳馳到臨淄城,許諾齊國倘若不戰而降,將封給齊王建五百裏之地。此時的齊王建哪有抵抗的決心呢?聽說有五百裏之地,雖然沒有齊國這麼大,但也足夠安度晚年吧。與其拚死拚活,倒不如活得自在逍遙呢。於是他下令不許抵抗,全國放下武器投降。當秦軍大搖大擺地開進臨淄城時,已經有半個世紀沒有打過仗的老百姓,誰也不敢反抗。就這樣,東方六國中的最後堡壘,也被秦國收入囊中了。

那麼齊王建的下場如何呢?秦王把他流放到了一個名為共的地方,這裏估計有一片原始森林,但不知道有沒有方圓五百裏,長滿鬆樹與柏樹,荒無人煙。這就是齊王建所享受到的待遇,他最後在這片原始叢林中餓死了。

從公元前230年秦滅韓國,到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滅六國之戰總共隻用十年,可以說是摧枯拉朽。

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在此之前,夏、商、周幾代,都是諸侯製,底下有數百個諸侯國,上麵有一個王。從表麵上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實際上中央政府對諸侯國的控製力度是有限的。每個諸侯國不僅高度自治,還有自己的行政體係與財政體係,同時擁有軍隊。諸侯製下鬆散的權力結構,最終導致了春秋戰國數百年間的戰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秦國最後扮演了終結者的角色,實現中央集權製下的大一統。

在秦國統一中國的道路上,秦王嬴政(秦始皇)是個重要的角色。但也必須看到,秦始皇的赫赫武功,實際上是繼承先前諸位秦王的事業。沒有前人打下堅實的基礎,哪輪得到他來摘取果實呢?用賈誼的話來說,就是“奮六世之餘烈”。所謂的六世,就是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這六世中,又以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三人最為重要。秦孝公用商鞅,推行變法,為秦國走向強盛打下基石;秦惠王用張儀,秦國開始凶猛擴張;秦昭王用魏冉、範雎、白起等,取得對東方諸侯的絕對優勢。到秦王嬴政上台時,秦國的實力已遙遙領先諸國,吞並天下,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即便如此,對秦王嬴政來說,他的人生曆程也決非一帆風順,而是跌宕起伏。童年時便與母親為避趙國政府的通緝而東躲西藏,嚐盡艱辛;登上王位的那一年,他年僅十四歲,呂不韋擅權,太後淫亂後宮,嫪毐之亂等等,這些都可能毀掉秦國的百年基業。不僅如此,他還曾遭到荊軻的驚天一刺,荊軻的那把匕首,差點要了他的命。必須說,秦王嬴政是個充滿勇氣的人。盡管秦國十分強大,但與六國為敵,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是不行的,因為有無數的人想取他的性命。除了荊軻之外,在秦王嬴政的一生中,還遭到過多次暗殺。倘若沒有堅強的意誌,是不可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偉業的。

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秦軍在統一戰爭中能勢如破竹,除了實力超強外,與外交活動、間諜戰是分不開的。秦王的偉大在於他善於聽從別人的意見,李斯與尉繚所提供的外交攻勢,是秦國勝利的根本原因。東方合縱被破壞、趙國大將李牧被殺、齊國不戰而降,這些事件都是秦國謀略大師們的傑作。正因為在外交戰、情報戰、間諜戰中取得了絕對的領先,最後才能演化為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東方六國在兵力總數上並不遜於秦,但隻能陷入各自為戰的窘境,最後被逐個擊破,這就是輸在外交上。

精彩紛呈的戰國史就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中國進入一個轉折點,秦王朝奠定了未來兩千年君主專製的政治基礎,夏商周以來的諸侯分權製讓位於中央集權製。秦國的勝利,可以說是商鞅主義的勝利,而商鞅主義的核心,是高度君主專製。戰國雖然是個戰亂頻頻的年代,同時也是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思想自由時代。這種自由,在東方六國體現得尤為明顯,哲人、思想家、詩人無不出自東方諸國,而秦國除了吸納東方人才之外,自己卻無法培植出思想界的巨人,這就是專製政治製度所帶來的巨大局限。

如今,秦國要把巨大的政治枷鎖套在六國百姓身上,不僅要禁錮他們的人身自由,也要禁錮他們的思想自由,高傲的秦國統治者,能用武力之鞭,驅打天下人的身軀與靈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