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編年紀》中,有這麼一句:“二十一年,韓王死,昌平君居其處。”而《史記》則是這樣寫的:“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
這兩段史料,寫到“韓王死”、“新鄭反”時,都提到昌平君。從昌平君後來的抗秦活動來看,他很可能參與甚至策劃了韓國起義。韓國暴動失敗後,昌平君回到楚國郢都。這裏的郢都,應該就是新郢都,也就是壽春。從時間來看,李園當權的整整十年裏,昌平君從未出現在楚國,而李園剛死不久,他就回來了。這也從另一個方麵印證了筆者的推斷,昌平君客居秦國,完全是出於政治避難。
這樣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昌平君的政治肖像:曾經鎮壓過嫪毐的叛亂,有一定的指揮才能;可能策劃或參與韓國的複國運動;在秦國攻楚的時候,選擇了回到祖國抵抗侵略。這就不難理解項燕為什麼會立他為楚王,繼續領導抗秦鬥爭。
項燕收攏殘兵敗將後,在淮南繼續抗秦。這種鬥爭勇氣可嘉,說到底是為捍衛榮譽而戰,寧可戰鬥而死,也不當亡國奴。蘄南決戰後,楚國的精銳盡喪,秦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占領了楚國的大部分土地。項燕與昌平君苟延殘喘,處境日益惡化。
第二年(前223年),王翦、蒙武對楚國流亡政權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項燕領導的抵抗武裝,毫無懸念地被打垮了。關於項燕的結局,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項燕被打敗後,自殺身亡;另一種說法則是被秦軍俘虜後處死。無論是哪一種死法,項燕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項燕敗亡,楚王昌平君力戰而死,預示著殘餘楚政權的終結。縱觀整個戰國時代,楚國大部分時間並沒有什麼作為,給人的感覺是沉悶、保守,缺乏生氣。我們不要忘了,在春秋時代,楚國是最富有朝氣的國家,從楚武王到楚莊王,楚國如乳虎嘯穀、百獸震惶。在中原諸侯們還尊奉周天子時,楚國就以叛逆的形象出現,自封為王,與周室分庭抗禮。相比之下,其他諸侯國稱王的時間,比起楚國要遲上幾百年呢。在楚國雄霸南方的年代,秦國隻不過是楚國的小老弟罷了。可是秦國這個曾經的小老弟,最終變成了龐然大物,反咬一口,把老大哥給吞噬了。
對於楚國滅亡的原因,《史記》、《韓詩外傳》中都有這樣的分析:“楚人鮫革犀兕,所以為甲,堅如金石;宛之钜鐵施,鑽如蜂蠆,輕利剛疾,卒如飄風。然則兵殆於垂沙,唐昧死焉,是豈無堅革利兵哉?汝淮以為險,江漢以為池,阻之於鄧林,緣之於方城,然秦師至於鄢郢,舉若振槁,是豈無固塞險阻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楚國擁有天下精良的武器,有險峻的山河,但也無法阻止國家的衰落直到滅亡,這都是因為統治者“非其道”,沒有遠見、沒有革新的魄力,沒有與時俱進的精神,也沒有雄心壯誌。
項燕死後,他的兒子項梁、孫子項籍逃走了,浪跡天涯,後來成為反秦戰爭的重要人物。“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預言,在十幾年後,居然成了現實。這是後話,按下不表。
三晉及楚國都滅亡了,東方六國僅剩下燕國與齊國,以及趙國的殘餘力量代國。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夢想已經不遠了。
秦國實行的是郡縣製,而不是周朝所奉行的封建製。隨著統一戰爭的推進,秦國占領的土地越來越多,置郡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我們來看看從秦國滅韓以來新置的郡:公元前230年,秦滅韓,置潁川郡。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置邯鄲郡。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置碭郡。同年,在所占的燕地置右北平郡、遼西郡。
公元前224年,在舊燕地再設廣陽郡、漁陽郡;在舊魏地設泗水郡;在所占領的齊地設薛郡。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置楚郡、九江郡、長沙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