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暴:同“曝”,曬。原意為曬一天,凍十天。比喻學習或工作沒有恒心,時而勤奮,時而懈怠。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戰國時期鄒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孟子經常去各國遊曆,拜見各國君王,借以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
一次,孟子來到齊國。當時,在位的齊宣王昏庸無能,經常被一些奸臣所利用。故此,許多忠義之士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深感憂慮。聞知孟子來到了齊國,這些人大受鼓舞,奔走相告:“知道了嗎?大思想家孟子來到我國了,如果有他前去勸諫宣王,那我們齊國就有希望了!”
可是,過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孟子前去勸諫齊王。這些人非常生氣地找到孟子,責備他不為齊國盡力,孟子聽後認真地回答說:“天下雖有一些很容易生長的東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它們就不會生存。同樣道理,我平時規勸齊王的機會少,而宮中的奸佞小人卻一天到晚地圍著他轉,這樣我又怎麼能讓他真正明智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