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渡看河燈(2 / 3)

彌佛洞在黃河龍口峽符的絕壁半崖上。從河曲縣城溯黃河而上,三十公裏遠近,有一座彌佛寺,寺院建在黃河崖岸上。由寺院的後牆一隻角門出去,一道險峻的台階路向下通往絕壁的半腰;在絕壁半驥有一條水平棧道,百十米處就到了彌佛洞。這裏,龍口峽釋山崖夾峙,黃河在峽穀底流速勁急。南岸半崖,有一處凹進的山洞,據說早先有一尊天然生成的大肚彌勒佛。石佛天成雲雲,我們又何必較真。在龍口峽穀的險絕處,在山壁的半腰有一個彌佛洞,除了天然條件,更重要的是一種心理的需求。河路險惡,船工們長年在黃河上搏命,大家希望神佛保佑,祈禱河路平安吧!

——在縣城西關的西口古渡,人們修建了河神廟,終年祭祀,而且在七月十五要放河燈,又何嚐不是這樣的心理需求經過長期的醞釀積澱形成的方風俗。

半下午,我們住的旅館外麵,縣城東頭一條馬路邊上,一家民間演藝班子的大棚演出已經開台。臨時搭建的簡陋舞台,台口上方扯一條橫幅,上寫”黃河精英演出團”。另有”偏關白東”字樣。原來,這是鄰近縣份偏關的一家私人演出班子,團長名叫白東。白東既是老板,又是樂隊打板的鼓師。老板的妻子閻誌萍正在台上清唱晉劇《下河東》,取趙匡胤,唱腔仿晉劇著名女老生張鳴琴,幾乎可以亂真。

因為是下午場,也不是正日子,觀眾不很多。待女老生唱罷一板,我上前與她聊談了幾句。河曲七月十五古廟會,本縣劇團連同周邊縣份劇團一共請了十幾家。她們白東劇團:還有一位宋二田團長,專門負責接觸客戶承攬業務。劇團整年的演出安排相當飽滿。一般老百姓婚喪娶嫁,包場費六百元;象來河曲參加如此正式的大型演出活動,包場費達到一千五百元。平常月份,一般演員每月可以開工資六百元左右。趕上這樣好生意呢,兩位團長增加收入,大家也能獲得些紅包小份。

就在臨時舞台旁邊,兩座房屋的後牆夾道裏,露天支了一張床。兩位年輕女演員交替撫抱一個小男孩,男孩不足一歲,原來是白東團長與女老生在跑碼頭過程中生育的第二胎。隨便一張床板,胡亂堆放兩團鋪蓋,就是團長大人全家的下處。走江湖、跑碼頭,這飯碗又豈是好端的。

台上,除了傳統樂器四大件,還有電子琴、架子鼓等新式樂器,幾個年輕後生演奏員,一律都是披肩發,打扮相當現代派。聽他們的演奏水準,聽團長夫人的演唱水準,一個月六百元工資委實不算高。何況風餐露宿、奔波趕場,多少艱苦;拋家別母,顛沛流離,多少悲辛。說起這一話題,大家卻都是淡然一笑,說,無非是因為愛好。愛好,這理由是足夠充分的了。在演出的過程中,娛人兼而悅己,或者可以物我兩忘。欣然陶醉,個中感覺,該是雖萬戶侯不易也!

廟會期間,縣裏文化單位和電視台聯合舉辦民間”八音會”演出比賽。所以,除了各路戲班在縣城四處搭了臨時戲台,好多單位門前、商場外邊,還有八音會在當街獻藝。

雖是民間八音會,傳統樂器笙管之類都使用改造過的家什,高音銅管笙代替了傳統的竹管笙,演出現場還有擴音設備。年輕的藝人占了大多數,大家吹奏的曲子也不再限於傳統曲牌。《汾河流水嘩啦啦》接著《回娘家》,《九月九》接著《愛我中華》。

八音會,在山西地麵非常普遍。據說來源於道教音樂,使用樂器笙簫笛管,與所謂吹鼓手主要使用嗩呐區別嚴格。而且,演奏曲目主要是來源於道教音樂的曲牌。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禮,千百年流變,民間八音會演奏的曲目已是包羅萬象,演奏風格也趨於平民化、世俗化。社會上流行的樂曲,能及時化作八音會的節目,足見這種民間演出班子的靈活機變、應時隨俗。

八音會笙管嗷嘈中,洋鼓洋號伴奏了,拉著老虎狗熊的汽車擠開人流,在大街上做廣告遊行。幾隻鐵籠,隱約可見被關鎖的猛獸。唐韻已是有些惻隱,覺著用動物來賺錢好生不”環保”、十分欠”綠色”。但半樁娃娃們追了汽車,嗚呼呐喊的,比看槍崩人還高興。

一處大棚,把門的手持電喇叭聲嘶力竭招徠顧客,說是裏邊有什麼絕世奇觀:蛇身人首的少女。這種把戲,簡直就是公開騙人。但正如大氣功師在中央電視台尚且公開表演,小騙子在古廟會露麵簡直算不了什麼啦!一時沒加檢點,我們的唐韻小姐已經買好票子,要進去看絕世奇觀。那奇觀之可笑愚蠢,堪稱絕世:不過用一塊布,遮了一個女孩子的脖頸以下,這便是”蛇身人首”的人首了;至於蛇身,根本懶得做一條蛇或者畫一條蛇,竟然幹脆就是在少女的脖子底墜一綹布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