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結尾似乎出人意料,作者並沒有讓陳小成去追趕琴雅,走上投奔革命的道路,從而達到大團圓的結局,而是讓他留了下來,幫助父親打理鹽鋪。這也許讓讀者失望了,但細思之,這樣的處理方式實則最能體現作者的匠心。小說最該用力經營的地方就是對世態人情的挖掘和人心向度的探秘,是否寫出人性之複雜,命運之難測,是衡量小說藝術質地的重要標尺。對陳小成人物性格的評論,我們不能以“懦弱”簡單概之。在他的身上,其實交織著多重文化的因子,除了前麵所敘及的新時代文化思想,如主動追求自由愛情,以及革命英雄主義以外,占主導的,應該還是家鄉石羊千百年來綿延至今,並蔚然成風的“讀書有用論”。石羊是受傳統儒家文化思想影響甚深的地方,雖地處偏僻的滇中腹地,但尊師重教,以讀書求取功名、發家致富的思想經久不衰。在小說中,這種思想主要是通過陳家老掌櫃對兒子的教育和期盼中表現出來。陳小成在這樣的環境中,選擇了留下以振興民族工業,在邏輯推理上是有說服力的。相反,琴雅的執意當兵,甚至與心上人不辭而別,鴻飛冥冥,在悲壯難免流於浮泛。意味深長的是,在小說的結尾,作者一再提到石羊古鎮的鹽源和柴源都日漸枯竭,這個靠著鹽業興盛起來的千年古鎮將麵臨的是一個比主人公的人生選擇更大的困惑。如何固守,如何創新,如何發展——這是個難題。

四、情迷伊甸園

石羊是讓愛情迷失的地方,在幾位作家筆下,無一例外地寫到了愛情,但題材、背景、敘事手法卻各有千秋。敖成林素以小說見長,他的散文《石羊魅影》角度新穎,講述了“我”與同事“老羅”一同回石羊,從而引發“老羅”對縈繞心際數十年的青春戀情的回憶。那是一段牽連著整個人生歲月最隱秘部分的往事,是其心中永難解開的結。故地重遊,難免睹物思人,可物去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勝景依然,佳人不在,往事曆曆浮現,卻永遠無法複活那如夢幻般的清純歲月。這篇散文以詩的語言融合小說創作的某些技巧,引導讀者在亦真亦假的時空中漫遊,體會散文“事真”與“情真”的辨證統一。

李學智的《楊梅熟了》,塑造了兩位為追求自由愛情而寧可拋卻原有的富貴家業,跑到一座滿是楊梅的深山山洞隱藏的男女青年形象。小說從首句“布家三小姐失蹤了”開始,便給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三小姐”是誰?為何失蹤?結局怎樣?在接下來的情節發展中,作者一層一層地解開這謎底,並借布家丫環之口,敘說了這對苦命鴛鴦相識相知相依相戀的故事。小說中主人公正麵出場的地方不多,篇幅更多地表現布魯兩家尋找兒女的過程,將石羊這塊土地上的三種勢力集中交織在了一起。代表政治勢力的宋知州,代表商業勢力的布如山,代表地方家族勢力的“土皇帝”魯雲天,他們各自懷著不同的目的在關注、尋找男女主人公,讓讀者不由暗自捏了一把汗。而故事的結局是愛情的力量迫使封建禮教勢力最終做出讓步,主人公的勝利也無形中給當地的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愛情提供了有效的範本。

楊會香的《觀音》融進了神話的成分,敘述了一對戀人為實現幸福的結合而與邪惡勢力進行較量,最後在觀音的幫助下,惡人被懲處,好人終歸團圓。小說寫出石羊古鎮繁複的人事糾葛與殊死的善惡較量,情節曲折,扣人心弦,循循相生的因果報因,折射出石羊人獨特而善良的人生觀。

此外,羲木的《封氏節井沉思》,以作者對曆史的追思,複活了流傳於此間數百年的封氏投井拒辱的壯舉,展現了石羊女性柔弱賢淑外表下的剛烈性格,讓讀者看到石羊人硬朗堅強、寧折不彎的一麵。馬淑吉的《祭孔聖地》,以娓娓道來的語言,表現了一名朝覲者對故鄉的熱愛和對文化的敬畏,讀來興味悠長。

這組作品所選角度各異,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作家們各擅勝場,指涉的文學精神卻是一致的,即以文學的筆觸去感受千年鹽都文化的博大精深,觸摸現實石羊的心靈體溫。作品成了一座溝通石羊古今的橋梁,引領讀者從此岸渡向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