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影像五則(3 / 3)

阿瀅:民間書香的傾情傳遞者

山東作家阿瀅是我未曾晤麵卻神交已久的朋友,他長年側居泰山腳下,偏安江湖一隅,承襲齊魯大地崇文尚禮之風範,廣交天下書家,以“秋緣齋”吸收吐納書香,庶幾蜚聲全國。承蒙抬愛,我曾先後得到他簽名贈送的著作《秋緣齋書事》和《秋緣齋書事三編》,以及他托人轉寄來的同仁刊物《上林》等。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阿瀅及與之有關的書刊,收錄的多是作者尋書、收書、訪友、作文的筆記,看似雞毛蒜皮、事無巨細、慵冗繁雜,細細品讀,卻不難發現字裏行間自有一股可貴的文氣彌漫,可管窺出作者的胸襟、器識與情操格調。

讀圖時代的特征之一是閱讀的淺質化,人們以追逐時尚為榮,樂於沉湎快餐文字,研讀經典、回歸書卷似乎顯得不合時宜,可偏有這麼一群人,願意固守黃卷青燈,守護著傳統的讀書方式,以全部心力付之於學術和創作,為文化的賡續傳承盡磚瓦之力。不禁讓人感歎:斯人尚在,文統未絕!也許他們的內心正飽受煎熬:陣地減少,十年磨一劍的藝術修煉逐漸讓位於“一年磨十劍”的輕妄之舉;嚴肅文學的地位形同棄婦,整日向隅而泣。而他們的思考,代表的恰是民族的智慧,他們努力實踐的方向,正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航標。因此,我對這批從年齡上日益走向衰老,從人格範本上已再難複製的群體常投以敬佩的目光,他們中,季羨林、黃裳、流沙河、何滿子、邵燕祥等,已是文壇公認的大家,有的甚至已辭世西去。他們的隻言片語,都是曆經劫難悟出的至理名言,浸染著歲月的風華,滲透著曆史的風霜雨雪,成為當代文壇日益疏落的大音希聲。

阿瀅社交圈子廣泛,很多名家樂於與之結伍,常以書刊相贈或投之以稿件,以示支持。而他與同道者的努力,有效地保存了這些珍貴的文化記憶,以自身的文化輻射力,傳遞著一種純粹來自民間的氣息。他是優秀的書話家、編輯家,從他組織策劃的一係列活動來看,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活動家。他實踐文學理想的方式並非固守書齋麵壁苦讀不問民間疾苦,而是以自己的編輯行為,聚集了中國當今書話界最有影響力的學者,利用的他們的聲音,吹響建構書香世界的集結號。在他(刊物)的周圍,一批享譽學林的學者作家活躍異常:薑德明、文潔若、陳子善、徐雁、伍立楊,他們關於曆史,關於文化,關於藏書的小品文章如話家常,在耳邊娓娓道來,似清茶餘香,如甜核潤肺,令聽者如沐春風,受益匪淺。

作為一名博覽群書的“書愛家”,阿瀅的藝術旨趣顯得高格卓爾,對書籍的鑒賞能力影響了他的編輯眼光,翻讀他所主編的書刊,前者《泰山周刊》,中間《新泰文史》,現今《泰山書院》,你的目光絕對無法逡巡。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片你未曾探足的世界,編選者的眼光與尺度,讓你無由地會產生一種信任,這份信任源於阿瀅對文學贗品的本能拒絕。正因此,我真正理解了什麼叫做開卷有益。

蔡先進:誠懇而謙卑的寫作者

在喧囂的當代文壇,真正醉心文學者其實並不多,願意把文學評論作為主業者更是少見,這主要源於評論寫作的枯燥與沉寂。當前評論界的中堅力量,幾乎全來自高校和各級文學組織,民間的、業餘的評論寫作者大多處於邊緣和弱勢的地位,他們普遍缺乏話語權。然而文學是心靈的事業,它的倔強生長,取決於寫作主體內心不可遏製的審美需要,業餘評論者的寫作,雖然沒有優厚的科研課題資金作支撐,也沒有文學係統工作者理應該當的內驅力,而是純粹出於對文學的敬畏與信仰,可惟其“業餘”,他們默默發聲的姿態才值得我們倍加尊重。在這個業餘寫作群體中,就有我所認識的蔡先進,他在從事與文學毫不搭界的本職工作之餘,沉迷於散文和評論的寫作,把文學作為修補人生缺憾,建構心靈圖景的重要方式。評論集《懷揣月光上路》,集中了他這些年來辛勤耕耘的成果,字裏行間,流露出他對文學深摯的愛戀。

無須諱言的是,此書中所評論的作家,我有一半以上不認識,有的甚至連名字都沒聽說過。這並不奇怪,我在雲南楚雄,蔡先進在湖北武漢,雖“共飲一江水”,可畢竟受地域所限,一些同樣處於邊緣或業餘狀態下的寫作者,往往被強大的主流話語遮蔽了,他們創作的姿影和作品中所具有的零星光彩,被淹沒在了浩繁的出版物之中。蔡先進等同道中人的價值,便在此時得以體現。他的文學評論不偏重名家,不輕薄新人,不故作高深,也不製造噱頭,而是誠懇地麵對作品,以謙卑的姿態做一個純粹的傾聽者和品味者,在細致分析中用心感悟作品背後掩藏的作家心靈。經過他孜孜不倦的解讀與闡揚,一些暫時不被主流文壇所關注的作家作品,也綻放出璀璨的光芒。本書帶有明顯的鑒賞性質,沒有刻意為之的阿諛之文,也沒有金剛怒目式的“酷評”,有的隻是溫和的賞析和就事論事的學理探討,其中對作品藝術形態的分析,對思想意義的提煉與升華,都頗見專業功夫,顯現出較強的審美分析和重構能力,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名評論家的良知和底線。

一個地區綜合文藝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作家們的辛勤創作,也離不開評論家更高維度的理論觀照,隻有兩者兼顧,協調發展,才能形成良好的文藝生態,文藝發展才有持續的後勁。文學評論的意義就在於,一是發掘創作亮點形成共性的審美經驗,二是鼓勵作家的探索精神,激發創作的熱情,尤其是對那些不被外界關注的業餘作家,對他們的鼓勵與促動,更為重要。就此意義而言,有評論家與之同行的作家是幸福的。評論家最大的成就感體現在,當作家尚未成熟時,看到他所孕育的內聚力和爆發力,並把作家的這種文學能量有效激發出來,或指出他創作的誤區,矯正發展的航向。評論家在成就了作家聲名的同時,往往也將自己隱藏在了華彩的深處,這就是為什麼文學史上千古留名的多是作家,而鮮有理論批評家躋身於文學的史冊典籍。因此,從蔡先進等人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當代文學批評從業者的艱難處境,也看到了這個默默堅守的群體所蘊含的希望,他們的文章,折射出文學的人格光芒,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