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農業科學技術主要是指高產、優質、高效、資源節約(節水、節能、節約原料)型科學技術,品種發掘和改良技術,生物防治和綜合防治病蟲害技術,環境保護和治理技術。為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標,農業在繼續增加生產資料投入的同時,要充分依靠科學技術,提高投入效率,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目標是,研究、開發和推廣可節約資源、可提高產量與品質、可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積極開發農業和食品領域生物技術,提供安全豐富的動植物食品。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將對現有農業技術,從對資源利用率、產品產量和品質以及環境影響等方麵,進行可持續性評估,推廣其中有利於可持續性的技術,淘汰不利於可持續性的技術。研究推廣提高農業投入物質利用效率的技術。2000年,使化肥和灌溉水利用率由目前的35%左右提高到40%~45%,農業機械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用生物技術培育優質、高產、抗逆的動植物新品種,提供優良的新種質資源,加強植物和動物基因工程育種技術研究與開發。建立和完善良種選育和繁殖體係,確保優良品種(組合)時純度和最高應用年限。
研究動植物重大病蟲害綜合治理和預警技術,加強生物農藥的研製與開發,減少病蟲災害損失。
積極推動可持續農業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特別從財政、設備、實驗手段方麵予以大力支持。同時將加強可持續性科學技術的基礎研究,增加科學技術儲備和後勁。重點開展區域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支持係統和綜合技術研究。建立健全廣泛、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充分發揮縣一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作用。
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之本
自然資源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分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礦產)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資源(如森林和草原)兩大類。隨著工業化和人口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規模的開采消耗已導致資源基礎的削弱、退化、枯竭。
如何以最低的環境成本確保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將成為當代所有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一大難題。處於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的中國,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底子薄、自然資源相對不足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世界後列,以單純的消耗資源和追求經濟數量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正在嚴重地威脅著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此,以較低的資源代價和社會代價獲得高於世界經濟發展平均水平,並保持可持續增長,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目前,我國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方麵正麵臨著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資源分別隻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資源數量和生態質量仍在繼續下降或惡化;二是隨著人口的大量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資源需求的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日益短缺將成為中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製約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短缺與全國性的耕地資源不足和退化問題。
寄情於那片片熱土我國土地總麵積為9.6億公頃,根據1985年統計調查,其中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設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麵積分別占總麵積的13.8%、20.7%、27.5%、2.9%、3.8%和31.3%。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人均土地麵積約0.9公頃,人均耕地麵積約0.11公頃,隻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最近幾年,每年減少耕地數十萬公頃,農業用地和城市以及工業用地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此外,由於濫墾草原、過度放牧、鄉鎮企業占地和土壤汙染、山地墾殖和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退化和浪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製的運行,我國土地資源作為不可替代的生產要素日益趨向於市場化。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土地市場機製、政策、法規,以及現代化土地管理,一方麵發揮市場機製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另一方麵加強政府的合理幹預,達到土地高效、公平和可持續性利用,已成為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麵臨的重大問題。
我國已開展了多次土地資源調查,積累了大量土地資源信息,但由於調查方法、數據管理、更新與輔助決策等方麵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至今未形成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土地動態監測與管理的係統,因此,難以為政府提供現實性強、可靠程度高的土地資源開發決策依據。加強土地資源管理能力的建設,實施動態監測與信息管理的現代化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