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不少類此的傳說,但無論哪種,都覺得不太真實,雖說很多傳說都是真實的,但這個傳說,我卻並不這麼認為了。
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麵的龍門山和西麵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一個隻有100米寬的狹窄的口門,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
每當洪水季節,由於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穀後,河穀突然變寬,水位則驟然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
沿襲相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該故事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
隻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拚搏,奮鬥不息。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便想象為大禹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關於魚躍龍門這個傳說,現代學者認為,魚到龍門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後代。
因為魚產卵“多在江河上遊,水溫較低,流速較大,流態複雜,河道寬窄相間並具石礫底質的急灘地帶”。
而山、陜兩省交界處的龍門一帶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徵,因而成為魚類雲集產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龍門赤河”現象則因為魚產卵前雌雄追逐,時常躍出水麵。現在仍還能看到大批魚回遊至龍門穴洞之處集結,並且在臨產卵前兩三天內頻繁跳躍。
躍出水麵時,魚充血發紅的魚鰭也露出水麵,一時間成千上萬條大魚在河麵翻動,遠望一片紅光,於是出現了“赤河”景象。
因魚多故可長達數裏,亦可持續數日,即形成了“赤河三日”“赤河三裏”的特異現象。
而我卻懷疑魚躍龍門,其實說的是“禹躍龍門”,因為大禹開鑿石山,成了後來的龍門,有當年愚公移山之誌,被後人傳聞禹躍龍門。
也許是後人聽到禹躍龍門,以為是魚躍龍門,當然,這不過是我的個人推測,也不排除,大禹當年開鑿了龍門,另河裏的魚都歡呼雀躍了起來,為了紀念這偉大的盛舉,後麵的魚代代相傳就有了躍龍門的習慣。
但這些畢竟是傳說,我也而不想妄加猜測,但我已經決定了下一站就去龍門,仔細看了地圖後發現,龍門在陝西韓城和陝西河津之間。
但最後我再次看到又有說龍門在河南的洛陽,龍門石窟我想大家都應該聽過,我記得小時候就讀到過有關於龍門石窟的介紹。
那到底“魚躍龍門”躍的是哪個龍門呢?而大禹開鑿龍門又到底是山西境內的龍門,有或者是洛陽的龍門呢?
不過我個人偏向於魚躍龍門和禹鑿龍門應該是山西境內的龍門,以為那的弄有河流,洛陽龍門離河甚遠,開鑿這裏,完全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