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李漁的園林美學(2)(1 / 3)

當然,因地製宜的思想卻非自李漁始,而是我國數千年造園藝術實踐所逐漸形成的一條美學原則,曆代著名的造園家都是按照這條原則進行園林藝術創造的。例如,唐代宋之問的“藍田別墅”,王維的“輞川別業”,都是因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營建而成。白居易在廬山結草堂,更是明顯的例證。他在《草堂記》中說:“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廣袤豐殺,一稱心力。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牆圬而已,不加白。砌階用石,冪窗用紙,竹簾佇幃,率稱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樂天既來為主,仰觀山,俯聽泉,傍睨竹樹雲石,自辰及酉,應接不暇。俄而物誘氣隨,外適內和,一宿體寧,再宿心恬,三宿後頹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自問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輪廣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環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鬆、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雲,低枝拂潭,如幢豎,如蓋張,如龍蛇走。鬆下多灌叢,蘿蔦葉蔓,駢織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風氣如八九月時。下鋪白石,為出入道。堂北五步,據層崖積石,嵌空垤堄,雜木異草,蓋覆其上。綠陰蒙蒙,朱實離離,不識其名,四時一色。又有飛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見,可以銷永日。堂東有瀑布,水懸三尺,瀉階隅,落石渠,昏曉如練色,夜中如環佩琴築聲。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脈分線懸,自簷注砌,累累如貫珠,霏微如雨露,滴瀝飄灑,隨風遠去。”通過以上這些描寫,我們可以看到,或者清晰地想象出,當年的白居易在廬山是如何善於因地製宜,利用天然條件,巧施人工而結成草堂的。明代傑出的造園家和造園理論家計成,也為我們提供了因地製宜構造園林的範例。他在《園冶》自序中說,晉陵吳又予曾得元朝溫相舊園,請他為之造新園,並提出這樣一個要求:“斯十畝為宅,餘五畝,可效司馬溫公‘獨樂’製。”計成察看舊園地形:其基形最高,而窮其源最深,喬木參天,虯枝拂地。於是提出這樣一個因地製宜的造園方案:“此製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合喬木參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畫意;依水而上,構亭台錯落池麵,篆壑飛廓,想出意外。”這座園林建成後,吳又予高興地說:“從進而出,計步僅四裏,自得謂江南之勝,惟吾獨收矣。”計成的朋友鄭元勳讚揚說:“所謂地與人具有異宜,善於用因,莫無否(計成字)若也。”計成自己也在《園冶》中對因地製宜的原則進行了精辟的理論闡發:“因者,隨基勢高下,體形之端正,礙木刪椏,泉流石注,互相借資,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徑,頓置婉轉,斯謂精而合宜者也。”這個思想當然對李漁產生深刻影響。李漁正是在繼承和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闡發因地製宜這一美學原則的。

因地製宜的思想在李漁整個園林美學體係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幾乎有形無形地貫穿和滲透在《閑情偶寄》論述園林藝術的所有理論文字中。譬如,在談到房舍的“向背”時,李漁說:“屋以南麵為正向,然不可必得,則麵北者宜虛其後以受南薰。麵東者宜虛右,麵西者虛左,亦猶是也。如東西南北皆無餘地,則開窗借天以補之。”房舍的向背不僅關係於實用,也關係到審美效果。如果園林中的某座建築是陰冷、昏暗的,不但令人不適,而且也很難產生美感。但是,麵南也並非每座園林建築所必得,理應麵南而客觀條件卻不允許的事是常有的,這就需要因地製宜,想其他方法加以補救。假若園林設計者和施工者不按因地製宜的原則辦事,明知不宜如是而強欲如是,則病其拘而又損其美。

因地製宜的原則當然應作廣義的理解。它不僅包括因山製宜(有的園林以山石勝)、因水製宜(有的園林以水勝),而且包括因時製宜,還包括因材施用。關於因時製宜,李漁在談到園林花木的栽培、觀賞時,論述最詳。因為各種花木都是有時間性的,必須因時因地栽種,也因時因地觀賞。李漁說:“予有所命,各司一時,春以水仙蘭花為命,夏以蓮為命,秋以秋海棠為命,冬以臘梅為命。無此四花,是無命也。一季缺予一花,是奪予一季之命也。”關於因材施用,李漁曾以許多例子加以說明。例一,利用枯樹作牖:“己酉之夏,驟漲滔天,久而不涸,齋頭淹死榴橙各一株。伐而為薪,因其堅也,刀斧難入。臥於階除者累日。予見其枝柯盤曲,有似古梅,而老幹又具盤錯之勢,似可取而為器者,因籌所以用之。是時棲雲穀中,幽而不明,正思辟牖。乃翻然曰,道在是也。遂語工師,取老幹之近直者,順其本來,不加斧鑿,為窗之上下兩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再取枝柯之一麵盤曲、一麵稍平者,分作梅樹兩株,一從上生而倒垂,一從下生而仰接。其稍平之一麵,則略施斧斤去其皮節而向外,以便糊紙。其盤曲之一麵,則匪特盡全其天,不稍戕斫,並疏枝細梗而留之。既成之後,剪彩作花,分紅梅綠萼二種,綴於疏枝細梗之上,儼然活梅之初著花者。”例二,老僧利用零星碎石壘牆:“予見一老僧建寺,就石工斧鑿之餘,收取零星碎石,幾及千擔,壘成一壁,高廣皆過十仞。嶙峋嶄絕,光怪陸離,大有峭壁懸崖之致。此僧誠韻人也。迄今三十餘年,此壁猶時時入夢,其係人思念可知。”例三,用竹作聯:“截竹一筒,剖而為二,外去其青,內鏟其節。磨之極光,務使如鏡。然後書以聯句,令名手鐫之。摻以石青或石綠,即墨字亦可。以雲乎雅,則未有雅於此者,以雲乎儉,亦未有儉於此者。不寧惟是,從來柱上加聯,非板不可;柱圓板方,柱窄板闊,彼此抵牾,勢難貼服。何如以圓合圓,纖毫不謬,有天機湊拍之妙乎。此聯不用銅勾掛柱,用則多此一物,是為贅疣。止用銅釘上下二枚,穿眼實釘,勿使移動。其穿眼處,反擇有字處穿之。釘釘之後,仍用摻字之色,補於釘上,混然一色,不見釘形尤妙。”此外,如我們在《引言》中所引李漁以“甕之碎裂者”為牖,以“柴之入畫者”為扉,也是善於因材施用的例子。在李漁看來,“收牛溲馬渤入藥籠,用之得宜,其價值反在參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