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那自然要想辦法解決。為此,李清照給公公趙挺之寫了一首詩。但這首詩的具體內容根據現有的史料,無法得知。然而,根據張琰在給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寫的序文裏的記載,我們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女適趙相挺之子,亦能詩。上趙相救其父雲‘何況人間父子情’識者哀之’”。如果我們再聯係到晁公武的《郡齋讀書誌》裏提到的“李氏嚐獻詩雲‘炙手可熱心可寒’”,就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李清照確實寫過詩請求趙挺之解救李格非。
2.趙挺之沒有答應李清照的請求。
至於趙挺之為什麼沒有解救李格非,這個倒不難理。首先,如果在這個時候解救李格非,無疑是“頂風作案”,這將與自己原先的政治立場不相符合。其次,解救李格非,不但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使自己的仕途受到影響。因此,基於這兩點,趙挺之自然不會作這樣的“賠本買賣”。
那麼,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此時有何表現呢?趙明誠這個人跟他父親有所不同,至少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他與父親有分歧。比如,在當時嚴厲打擊舊黨的背景下,趙明誠依然收藏蘇軾等人的作品。《宋史·徽宗本紀》載,“詔毀刊行《唐鑒》並三蘇、秦、黃等文集”。這又說明了什麼呢?可以肯定的是,趙明誠的做法至少在情感上能讓李清照好過一些,趙明誠不是那種“入流”之人。從另一角度說,李清照會覺得自己當初沒有選錯人,趙明誠值得自己去托付一生。
然而,世事總是瞬息萬變。當舊黨人物被一一驅逐貶謫後,趙挺之與蔡京的矛盾也開始顯露出來。最後,趙挺之在與蔡京的鬥爭中落敗,沒過多久,便病死了。趙挺之一死,趙家的災難更是接踵而至。首先,趙挺之被說成是元祐黨人之一。其次,趙明誠的幾個兄弟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打入監獄。後來,經過一番努力,總算還以清白。不過,卻遭到了官職的罷免,隻能回山東青州老家。從此,這一住就是十年的時間。在這十年中,李清照與趙明誠在青州過著平靜又幸福的生活,盡管遭受收到政治的打擊,盡管他們在經濟上並不寬裕,然而,他們憑借著“雖處憂患困窮,而誌不屈”的良好心態,在相濡以沫中度過一天又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趙明誠在青州的十年,完成了他的金石學著作《金石錄》。《金石錄》是繼歐陽修的《集古錄》後,很有影響力的金石學專注。趙明誠也因此成為宋代著名的文物收藏家與研究家之一。當然,《金石錄》的完成李清照也功不可沒,而且,正是因為夫妻二人在這方麵有著共同的特質,使得他們的感情更加深厚,趙明誠也對她更為愛護與感激。根據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的記載,在宋徽宗政和四年,即公元1114年的時候,趙明誠曾在李清照的畫像上題詞,上書“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況周頤·蕙風詞話》)意思是說,李清照以她清麗的容貌,端莊的品行,淡泊名利的人格陪伴我度過“鄉間生活”的每一天。其言語之中無不透露出對李清照的讚譽與感激之情。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這人的運程也是如此。在蔡京等人陸續離開朝政後,趙明誠的仕途有了轉機。按理說,這是一件好事。可是,我們卻發現李清照在趙明誠重返仕途後,過的卻並不開心。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趙明誠變心了?
我們來看這樣一首詞,“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
這首詞寫得挺長的。但從表麵的內容來看,無非是李清照在思念遠在外地做官的趙明誠。其實,在這一時期,也就是趙明誠因做官而與李清照分離的這期間,李清照寫了很多因相思而愁的詞。比如,我們熟悉的《一剪梅》,其中有這樣兩句很能說明這一點,“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又如,《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再如,《點絳唇》,“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現在,我們來看《鳳凰台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這句話給我們透露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即李清照似乎都不塌願意梳妝打扮自己了,寧願讓自己變得醜陋憔悴。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好理解,丈夫趙明誠不在家,就算打扮得再美,又能給誰看。換句話說,趙明誠已經很久沒回家了,隻有李清照獨自一人深居家中。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沒什麼,可能是趙明誠公務太忙,抽不開身回家。但是,如果我們再往下讀,並進行前後的聯係思索,我們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多少事、欲說還休”,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多少次,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注意這句話背後隱藏的信息。如果說隻是因為相思,害怕“離懷別苦”,那至少可以一聲歎息,或者說自言自語的對白一番。可是,李清照並沒有這樣做,反而給人一種似乎有難言的苦衷壓在她心裏,不能夠說出來,或者說直接挑明。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們都能感受得到李清照一定是再內心經過痛苦的針紮,否則,她怎會說“休休”——罷了!罷了!算了!算了!就算我唱一千萬遍的《陽關曲》,依然不能留住他不要遠行。可見,李清照對與趙明誠重返仕途,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擔憂。那麼,這種擔憂是什麼呢?我們接著看這樣兩個關鍵的詞彙,“武陵人遠”與“煙鎖秦樓”。“武陵人遠”出自劉義慶《幽明錄》中的一個傳說。大意是說,在漢朝的時候,有兩個采藥人,分別為劉晨、阮肇。有一天,劉晨和阮肇在天台山采藥的時候迷路了,正在無措施,遇到兩個美麗動人的仙女。兩人頓時驚呆了,為眼前的仙女所傾倒,簡直是“樂不思蜀”了。於是,他們就跟仙女一起生活了大半年,過著那神仙般的生活。等他們想起回家後,才發現人間已過了六世。而“煙鎖秦樓”則出自《列仙傳拾遺》。大意是說,有個叫蕭史的人善於吹簫,而秦穆公的女兒弄玉也擅長吹簫。因此,秦穆公便把女兒許配給了蕭史。後來,蕭史教弄玉作鳳凰之鳴,把鳳凰給召來了。最後,夫妻二人乘風而去,大概是成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