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莫道不消魂李清照的卓然一家(1)(1 / 3)

1

宋神宗元豐七年,即公元1084年,李清照在濟南的章丘出生了。對於李清照,我們並不陌生。特別是她的詞,堪稱一絕,被譽為一代詞宗。

我們來看李清照的一首詞,“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這首詞的翻譯我就不再累述。因為,大家太熟悉不過了。現在隻說意境,簡單來說,李清照寫的是生趣活潑,快樂無忌,用短短的幾句就勾畫出了一幅景色優美,意境深遠的畫麵,屬於她早期的作品。這麼說來,李清照的童年或者少年時期應該是過的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那麼,有一個問題就出來了,李清照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中呢?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一個博學的人,精通儒家經典。同時,李格非還是朝廷官員,曾擔任過太學錄、太學博士等官職。而且,李格非一生著作頗為豐富,有詩文45卷,學術理論著作《禮記精義》16卷、《永洛城記》1卷等,被譽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相對於蘇門四學士而言,蘇門後四學士大家可能不是那麼熟悉。都有哪四個人呢?即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榮。

李清照的母親王氏,這個人也不得了。王氏的祖父王拱辰曾擔任過翰林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務。我們知道,能成為翰林學士,那是很不簡單的。才學就不說了,就說仕途走向,那是很有可能作宰相的。而王氏呢,她生長在之一的家庭環境下,自然也耳目渲染,不敢說有多高的造詣,起碼有兩下子吧!根據《宋史·李格非傳》的記載,說王氏這個人“亦善文”。

現在,我們大體清楚了李清照的父母的一些情況。那麼,很明顯,李清照有這麼兩位才學淵博的父母,自然受到的教育不會差。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再加上李清照天資聰穎,小小年紀的她就已經顯示出過人的藝術才能。我們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可以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李清照是生活在一個和諧美滿幸福的家庭中。否則,兒時的李清照不會有這樣活潑有趣,生機盎然的生活樂趣。對此,我們不妨想象一下,李清照和一幫兒時的好朋友到溪亭去玩耍,不知不覺,太陽快要下山了,於是她們想著該回家了。於是,急急忙忙的劃著小船兒,最後“誤入藕花深處”,怎麼辦呢?一句“爭渡,爭渡”,很有情趣的表達了當時李清照及一幫好夥伴著急的樣子,並且她們這樣著急還“連累”了那一灘的鷗鷺。你看,兒時的李清照玩的多麼的自在有趣啊!一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不知道讓多少人回味起童年時代的美好時光。

我們再看一首李清照的詞,還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這首詞也蠻有意思的。想必是李清照描寫的少女時期的生活吧!不信你看,“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大有少女情思的味道。我們還是來發揮一下想象吧!在昨夜的有風有雨的夜晚,李清照因為貪戀了幾杯酒,結果就算是天亮後在沉睡中醒來,酒醉依然沒有完全消褪。那麼,可想而知,昨晚的李清照一定醉得很凶,是什麼原因讓她忍不住貪戀了幾杯呢?是那海棠花在風雨中搖曳多姿,攪動了她的情思,真是美酒醉佳人,佳人更多姿啊!而李清照的心思還挺細膩的,雖然醉意未消,她仍沒忘記問侍女海棠花怎樣了。侍女回答說,哎呀!小姐,你還是別擔心海棠花怎樣了,隻要你沒事就好。你猜李清照怎麼回答,“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意思是說,你呀!怎麼懂得我的心思,那海棠花在風雨之後,肯定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唄。我想,這個侍女可能也真的是不懂她家小姐的心思,俗話說,哪個少女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思春?這李清照或許是動了情思了。否則怎會如此在意那海棠,在意侍女的回答?

那麼,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到底是誰呢?對愛情而言,要麼平平淡淡,要麼轟轟烈烈;要麼如夢如幻,要麼真真切切;要麼郎情妾意,要麼生死離別…..李清照的愛情屬於哪一種呢?有太多的問題牽動著我們的心,我們急切需要了解。

換做平常家的女子,自然不會受到大眾的注意。但偏偏李清照是那麼的不同尋常。因此,關注她的人也就多了。換句話說,傾慕於她的公子哥就多了。可能大家會產生一個問題,通過前麵的描述,李清照也不過如此嗎?不就是寫寫兒女情長,成天到處遊玩,還“驚起一灘鷗鷺”。其實,這隻是大家對李清照的一種誤解,或者說誤讀。在年少時期的李清照,不但能寫剛才所講述的那些,她還寫了其他一些很了不起的詩文。

對此,我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在唐肅宗的時候,有一個叫元結的詩人,他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撰寫了《大唐中興頌》一文,頌揚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曆史意義,並有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親筆操刀,刻在了湖南的祁陽浯溪崖壁上。後來,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在讀了《大唐中興頌》後,靈感大發,就寫了《讀中興頌碑》。《讀中興頌碑》完成後,為當時人們傳頌,反響很大。

本文的主人公李清照,當時不過十六七歲,她也興起,寫了兩手首名為《和張文潛浯溪中興頌》的詩。張耒的《讀中興頌碑》雖然也不錯,但沒有李清照的《和張文潛浯溪中興頌》寫得深刻。換句話說,一個是“淺”,一個是“深”。清朝的陳景雲曾這樣評價李清照,“其文淋漓曲折,筆墨不減乃翁”。由此可見,李清照並非屬於那種“無病呻吟,見月傷懷”之人,她也有著自己的獨特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