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吹角連營辛棄疾的金戈鐵馬情懷(3)(3 / 3)

現在,我們可以弄清楚辛棄疾內心真實的想法了,辛棄疾是在感歎自己投保無門,空有一身本領,無法在戰場上與金兵廝殺一番,他的內心充滿了憂慮。所以,他並沒有因為在滁州取得不錯的成績而滿足,反而極度關注金國那麵的情況。為此,他充分利用自身的才能,搜集了很多有價值的情報,並且根據這些情報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推斷——“仇虜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方大”。(《周密·浩然齋意抄》)

什麼意思?辛棄疾推斷金國在60年後必將滅亡,南宋最大的憂患不是金國,而是在金國滅亡後興起的新政權,即鐵木真建立的蒙古國。那麼,我們來看辛棄疾的這個推斷到底正確不?曆史證明是正確的,62年後,即公元1234年,金國被蒙古滅了。辛棄疾到滁州任知州是乾道八年,即公元1172年,我們將公元1234年與公元1172年相減,正好62年。辛棄疾推斷竟然如此到位,實在是厲害之極。此外,辛棄疾說南宋最大憂患在於蒙古,這個也是說得相當準確,公元1279年,蒙古將南宋給滅了。我們不得不佩服辛棄疾在軍事以及政治上的卓越遠見。

至此,辛棄疾憂慮的是什麼便有了答案。他是憂心自己功業未成,憂心大宋的未來。可惜的是,當辛棄疾把他的這個推斷提交給朝廷,朝廷幾乎沒有人給予重視。其實,我們縱觀南宋的曆史,有像嶽飛、韓世忠、辛棄疾、陸遊、王炎招、虞允文等厲害人才,為什麼就是沒有保住江山,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南宋把這樣治國安邦的人才給放錯地方了,還有就是不完全信任他們,讓他們的才能得不到盡致的發揮。現在,我們可想而知,在滁州的辛棄疾心情是多麼的憂慮,甚至到了痛苦不已的地步。

淳熙二年七月,即公元1175年,南宋國內發生一起影響惡劣的動亂,這就是以賴文政為領導的茶商動亂事件。由於辛棄疾在滁州的表現相當出色,他的仕途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辛棄疾因病離開滁州至病愈後,36歲的辛棄疾臨危受命,朝廷任命他為江西提點刑獄。在這之前,賴文政領導的茶軍連官府,甚至是朝廷拿他們都沒有辦法。氣得宋孝宗大罵,真是一幫廢物,連一個小小的茶寇都對付不了,如何與金兵打仗呢?據說,宋孝宗因為這事撤了好幾個官員的職,連湖南安撫使王炎也被撤了職。

那麼,辛棄疾去了江西能否平定賴文政領導的茶商動亂呢?顯然,這個足智多謀的賴文政這回遇到克星了(宋代有一本名為《鶴林玉露》的書,書中說賴文政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厲害角色)。辛棄疾一去,他就完蛋了,而且時間之短,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按照辛棄疾去江西上任的時間算起,到平定之日,大概是三個多月。但是,以茶軍的主力部隊到達江西算起,就是一個多月的時間)。辛棄疾采用步步為營,圍追堵截的策略,將賴文政領導的茶軍逼入困境。最後,賴文政實在沒法了,說我還是投降吧!在這裏做一點補充說明,辛棄疾在處理賴文政茶軍起義這件事上,做的太血腥,太絕。據說,剩下的800餘人的茶軍,辛棄疾一個都沒留,僅用一天的時間就講他們全部處理了,可謂是又快又狠。有人因此認為,辛棄疾是殺人如麻,手段毒辣。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宋孝宗將辛棄疾放在與金兵交鋒的戰場上,我想一定能讓金兵魂飛魄散。

由於在平定茶軍這件事上辛棄疾表現得極為出色,這似乎意味著他的仕途更是一片光明。然而,辛棄疾的內心卻並不高興,何以見得?我們來看他寫給贛州太守陳天麟的一首名為《滿江紅》的詞,便可知道答案。此種有這樣一句話,“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什麼意思,辛棄疾說他這一路走來,看似順風順水,可是,我所做的事十件中就有八九件是不滿意的,我因此而感到憂傷與愁苦,連頭發都白了。那麼,為什麼辛棄疾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我的觀點如下:

1.辛棄疾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換句話說,像他這樣的人就應該馳騁與戰場上,跟金兵徹底較量一番。

2.辛棄疾感覺到北伐無望,心中有一種無限的悲憤與失落。宰相虞允文死後,北伐一事陷入低潮。更重要的是,虞允文一死,南宋朝廷的形式出現了大逆轉,主戰派幾乎說不起話了,主和派再次強烈抬頭。

3.辛棄疾受到他上司葉衡被免職的影響。葉衡的官運一直很好,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從一個知縣感到當朝宰相。葉衡在職期間,對辛棄疾也是很照顧,並且此人很有才幹,辛棄疾對他也是很敬重。如今,葉衡因為受到湯邦彥的使壞而遭到免職,辛棄疾的內心肯定也是不好受的,他或許感覺到怎麼好人老是遭到這樣的厄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