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吹角連營辛棄疾的金戈鐵馬情懷(1)(3 / 3)

辛棄疾赤手空拳的帶領五十騎人馬,遊刃有餘的穿梭在五萬人的敵營中,把張安國給生擒了,然後就像抓兔子似的,把張安國夾在胳膊下就跑。一路上束馬銜枚,曆盡艱險到了宋金的邊界地區淮水,途中晝夜未進一粒糧食。辛棄疾的這種英雄氣概,就連那些平時膽小如鼠的人都為之感到振奮不已,皇上召見他的時候,止不住連聲讚歎。

如果洪邁的記述屬實,那辛棄疾可是相當的厲害。你想想,五十騎人馬衝入五萬人的敵營,如同探囊取物一般,這絕對是頂尖級別的武林高手。如果說陸遊一劍刺死老虎夠威猛的話,那辛棄疾就是一戰神。但是,我倒覺得洪邁的這個說法值得商榷。莫說別的,就是用人海戰術也足以將辛棄疾所帶領的五十騎牢牢困死在其中。那麼,事情的真實情況應該是怎樣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以下幾個曆史版本的記載:

1.《宋氏·辛棄疾傳》裏麵有這樣一段話,“乃約統製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

參與這次行動的王世隆,此人原在耿京手下幹過,後來投奔到沿海製置使李寶手下。而馬全福則是當時義軍中的一個英雄豪傑,此人武藝高強,忠信耿直,所以稱之為“忠義人”。加上辛棄疾等人一共50騎,想必這50人都是非同一般,否則也不足以能參加這次抓捕行動。

按照《宋氏·辛棄疾傳》的說法,當時辛棄疾等人采取的應該是突襲的方法將張安國給抓了,至於為什麼能在金人的地盤上如進無人之地一般,主要是因為張安國正在跟金兵的將領們喝酒,疏於防備。等張安國反應過來,已經被綁了,而金兵的將領也跟張安國一樣,愣是沒回過神來。因此,就有了“追之不及”一說。

在這個版本的記載中,注意一個細節問題,這就是絲毫沒說辛棄疾是驅入五萬人眾的金營,而是說成“眾中縛之以歸”,將人數給模糊化了,這是一方麵。

另一方麵,就算“眾中縛之”成立,辛棄疾一幹人等進入了金營,可這個“眾”到底是多少呢?三個人可以稱之為眾,十幾個人也可以稱之為眾,幾十個人也是如此。不過,你見過有這樣小規模的金營嗎?就算有,肯定也會輕而易舉的被宋軍或者義軍端掉。張安國會傻到去這等規模的金營嗎?

最後一方麵,這個記載有一個不合理的地方,辛棄疾怎麼就知道張安國當時正在與金兵的將領們喝酒呢?難道是湊巧?可是,從海州到山東至少應該有好幾百裏的路程,辛棄疾怎麼就這麼肯定張安國一定在某一座金營裏喝酒呢?除非有內奸,但這不符合常理推斷。

因此,綜上所述,《宋氏·辛棄疾傳》的說法也值得商榷。

2.張穎的《魏勝傳》裏也說到抓張安國一事,但奇怪的是絲毫沒提辛棄疾。說耿京被殺之後,張安國去投奔了金人,而且還得到了獎賞,被封為濟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由於此事影響極為惡劣,抗金名將張浚決定要抓捕張安國。這個時候,作為耿京的老部下王世隆深得此意,就帶了20名騎兵到了濟州的郊外,為了不讓張安國起疑心,他獨自一人進了城,剩餘的人馬作為外援接應。

當王世隆找到張安國的時候,他聲稱是來看望老朋友的,雖然張安國對王世隆的突然出現心存疑慮,但是見他孤單一人,也就沒有往心裏去。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王世隆趁張安國沒注意,立馬拔出刀將他挾持了。都說“擒賊先擒王”,張安國的手下見主子被挾持,也是不敢妄動。王世隆又說,宋軍快打到這裏了,足有10萬人。這樣,張安國的手下一下子就騷亂起來。王世隆在一陣混亂中成功的將張安國帶到郊外,與等候在那裏的人馬會合。張安國就這樣被抓到了張浚那裏,然後才是押往臨安。

通過上述描述,我們可以看出《魏勝傳》與《宋氏·辛棄疾傳》的記載存在有明顯的出入。比如,參與抓捕的人數由50變為20了。更為有爭議的是,辛棄疾壓根就沒有參與這次行動。

現在,我們回到“事情的真實情況應該是怎樣”這個問題上。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辛棄疾和王世隆都參與了抓捕張安國的行動。其次,根據洪邁《稼軒記》以及其他關於此事的記載都說張安國是被辛棄疾抓的。除了張穎的《魏勝傳》。比如,同朝的朱熹就說過,“幼安後歸,挾安國馬上,還朝以正典刑”。(朱子語類))辛棄疾字幼安。南宋末年的謝枋得在《祭辛稼軒先生墓記》中說的也是辛棄疾抓到的張安國,並且這個是屬於墓記,可信度較高。而南宋著名的藏書家、目錄學家陳振孫在他的編寫的《直齋書錄解題》中也說“棄疾擒安國以歸,斬之”。

我們再來看辛棄疾的一首詞,他在《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中寫道,“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籙,漢箭朝飛金仆姑。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