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知道此事後,極為憤怒與傷心。慶曆六年的時候,即公元1046年,歐陽修整理石介的遺著《徂徠集》時,寫下了《重讀徂徠集》一詩。在詩中他這樣寫道:“我欲哭石子,夜開徂徠編。開編未及讀,涕泗已漣漣。”石介的死,對歐陽修的打擊很大,歐陽修說翻開石介的《徂徠集》,還沒開始讀就已經淚水連連,泣不成聲。“我欲犯眾怒,為子記此冤”,歐陽修說他就算要犯下眾怒,也要記下這驚天冤案。
?2.夏竦陷害石介一事,範仲淹、富弼知道後,對自身的安全感到極為不安,要求離開朝廷中央,外出巡邊,兩位新政的重量級人物離開京城,致使新政頓時陷入僵局。
3.改革派人心不穩,士氣嚴重受挫,使得原本已開展的工作無法繼續施行。改革派中還能說得上一席話的隻剩下宰相兼樞密使的杜衍和樞密副使韓琦兩人,可謂是有心而無力。
4.石介被陷害,杜衍等人也相繼遭到陷害,慶曆新政即將走到盡頭。
現在,我們來看歐陽修此時的處境。事實證明,歐陽修也未逃過此劫,不過由於歐陽修實在是太厲害了,保守派一時還不能把他徹底弄掉。但是,他們想了一個“驅逐”的法子,將歐陽修弄到地方上去了,名義上是京官奉召到地方考察工作,實際上是被外調,遠離朝廷中央。守舊派以為這樣一來,歐陽修就算是有心再與他們為敵,那也是鞭長莫及。
然而,保守派們失算了,這歐陽修不但沒如他們的意,反而繼續炮轟他們,繼續給宋仁宗上書,要求重新啟用範仲淹等人。這下,保守派們急紅了眼,說你這歐陽修怎麼油鹽不進,這麼難對付,如今都到地方上了,還要死皮賴臉的跟我們對幹。不行,得想個法子徹底弄翻他才行。於是,他們就往歐陽修身上潑屎;於是,就有了所謂的歐陽修與外甥女亂倫一事;於是,歐陽修被貶到了滁州;於是,就有了《醉翁亭記》;於是,就有了歐陽修這個“醉翁”。
所以,我說《醉翁亭記》是了解歐陽修最好的突破口,便是這個道理。順著這個突破口一條一條的分析下去,一個真實的歐陽修便展現在我們麵前。《醉翁亭記》完成後,曾被刻在醉翁亭旁邊的石碑上,這下可不得了,前來觀摩的人真實絡繹不絕。更有甚者,覺得光觀摩還不過癮,還得把這篇文章給帶回去。
怎麼帶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拓本的方法。於是,有很多人就用宣紙貼在碑上,然後用墨塗在上麵,這樣一來,字跡就全部印上去了。由於前來拓本的人實在太多,附近寺廟裏的毛毯都給用上了。真的可以說的上是“洛陽紙貴”了。
這還不算,有很多商人打起以此發財的主意,他們將拓本拿去賣錢,更為離奇的是,隻要商人身上有歐陽修《醉翁亭記》的拓本,到了需要交稅的時候,將拓本送一本給稅官就可以免稅。在唐朝,韓愈的文章能夠達到如果有人死了,若沒有他撰寫的墓誌銘,人家都舍不得下葬的地步。在宋朝,歐陽修比他還猛,可以免稅,實在是不服都不行。
此刻,我們回過頭來再次品讀《醉翁亭記》,會很自然的發現,歐陽修這個醉翁,在他痛苦的時候,他可以在沉醉中放鬆他的身心,這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調節。歐陽修始終堅信,隻有以“醉翁之意”的心態,才能更好地奉獻他的光和熱。
也正因為如此,歐陽修將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是安居樂業。也正因為如此,歐陽修的名聲遍天下,甚至連北方的少數民族也對他甚為敬重。在宋仁宗至和二年,即公元1055年,翰林學士歐陽修出使契丹,契丹國的國王以最高級別的禮遇接待了歐陽修。不為別的,隻為歐陽修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他的德行操守實在是讓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