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一點滄洲白鷺飛歐陽修的醉翁之意(3)(3 / 3)

現在,我們回到歐陽修動老虎屁股這件事上。慶曆二年五月,即公元1042年,宋仁宗親自頒布詔令,希望朝廷上下能上書言事,為解決朝政危機而獻計獻策。對此——

歐陽修在《準詔言事上書》中說道,為人君者,以細務而責人,專大事而獨斷,此致治之要術也;納一言而可用,雖眾說不得以沮之,此力行之果斷也”。什麼意思呢?做君王的應該要有自己的逐漸,不能夠被身邊的人左右。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1.做君王的要懂得放手。具體的來說,就是把具體的事務交給下麵的人去幹,自己隻需要總局把握,要抓大事,不必事必躬親。一句話,抓大放小。

2.君王要有君主的魄力,要有果斷明銳以及堅定的特點。具體來說,君王心中要有一杆稱,能明斷是非,不能朝令夕改。一句話,不受宰相所左右,堅定自己的主意。

“知此二者,天下無難治矣”。(《準詔言事上書》)如果能做到這兩點,治理天下還有什麼困難的呢?

在《為君難論上》和《為君難論下》中,歐陽修說道,“任之必專任之必專,信之必篤,然後能盡其才而可共其事……專任而信之,以失眾心而斂國怨”;“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獨其主不知者”;“專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於禍敗者多矣”。

做君王的一定要懂得如何用人。既然任用了一個人,就得信任他,盡量做到人盡其才。但是,如何用人呢?不能阿貓阿狗的什麼人都用,衡量的標準是,如果大家認為這個人有問題,那就不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君王一意孤行,堅持要用這個人,帶來的後果就是失去民心,引起眾怨,並由此埋下禍患。

歐陽修提出的如上建議,是十分中肯又管用的。如果朝廷內部都混亂不堪,天下又如何穩定,如何沒有人才,又談何發展壯大。做君王就得有為君之道,用人之道,識人之道,並要做到乾綱獨斷。這就是歐陽修對宋仁宗的要求,換句話說,歐陽修在上書言事中矛頭直接指向宰相一幫守舊派,是他們在阻礙朝政的改革,為朝廷埋下了禍根。

這樣說來,我們就可以更為透徹的之道,歐陽修是要動宰相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的屁股。他要拿掉這禍害百出的大老虎,否則新政無法繼續實施。

歐陽修的這些上書言事,在當時影響頗大,直接引起了一股抨擊改革之風。我們看到,在這些言事中歐陽修並沒有提到呂夷簡的名字,然而,當時誰人心裏都明白。於是,一些銳意改革的有誌之士,包括朝中大臣,他們幹脆捅破窗紙,直接點名指姓跟呂夷簡幹起仗來。說呂夷簡就是一個蠱惑皇上,讓朝政烏煙瘴氣的罪魁禍首。我歸納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兩種觀點:

1.呂夷簡自私又陰險,且卑鄙無恥。呂夷簡不提拔比自己有能力的人,隻提拔比自己差很多的人。這樣一來,整個朝中隻有呂夷簡一人可以擔當宰相之職。其動機是多麼的陰險與卑鄙,這是在向皇帝表明,呂夷簡才是宰相的最佳人選。

2.呂夷簡執政長達20多年,此人竟然以苟且偷安為穩定,什麼事都采取回避的態度,要不就是誹謗他人,排除異己。

那麼,這些抨擊呂夷簡的人說的都是實情嗎?我個人認為有一點點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呂夷簡對朝政改革造成嚴重阻礙的事實。

我們來看《宋史》對呂夷簡的評價,“於天下事屈伸舒卷,動有操術”。什麼意思呢?這天下大事都掌握在他一人手中,不僅如此,他還對天下的掌控做到收放自如。呂夷簡的勢力如此之大,我們不禁要問,皇帝幹嘛去了?隻能說,皇帝看你也是有心無力,拿他沒辦法。然而,呂夷簡在任宰相期間,還是做了不少貢獻的。比如,在鞏固邊防,穩定國內局勢方麵。而且,宋仁宗對他也是很信任於敬重,在呂夷簡重病在危的時候,宋仁宗還把自己的龍須給他做藥引子。這至少說明,呂夷簡也並非是十惡不赦。但是,問題的關鍵,還是歐陽修給點出來了。對此,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編》裏有這樣的記載,“致四郊多壘,百姓內困,賢愚倒置,紀綱大隳……蓋其在位之日,專奪主權,脅製中外,人皆畏之,不敢發擿。”正是因為呂夷簡20多年的大權在握,使得他的關係網盤根錯節,遍布朝廷內外,所謂根深蒂固,實乃難以撼動,因此,哪怕是革新派的一點點動作,隻要他輕輕的一出手就會給革新派帶來巨大的阻力。可以說,整個朝廷上下都因為他而籠罩在死氣沉沉,因循守舊的氛圍中。要想朝政煥發出新的生機,就必須將他連根拔除,隻有這樣才能使改革順利進行,從而使得冗官與冗費的局麵得到有效的改觀。

因此,在革新派看來,隻有呂夷簡退出,後者說隻有扳倒呂夷簡,朝政改革的實惠才能落到實處。因為,呂夷簡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改革的進行,不是因為他個人品行的好壞,隻因為他是守舊派的一根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