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個人出自宋朝,而在宋朝中的第一大家無疑就是歐陽修了。對於歐陽修,我們並不陌生。比如,那篇很有名的散文《醉翁亭記》就是出自於他之手。
關於《醉翁亭記》,實際上是存在著不少謎團的。比如,年僅40歲的歐陽修為什麼要稱自己為醉翁?醉翁之意到底是何意?所謂的“在乎山水之間也”是否隻是片麵之詞?其實,要想對歐陽修進行深入的了解,細讀他的《醉翁亭記》便是最好的突破口。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的開頭說了這樣一段話,“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什麼意思呢?滁州是一個好地方,城的周圍都是山,特別是在西南方向的山林與幽穀最為優美。當你遠望時,你會發現那鬱鬱蔥蔥幽深秀麗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如果你沿著山路走過六七裏的樣子,你就會聽到有山澗流水的聲音,從狼做山峰之間飛瀉而出,這就是釀泉。在峰回路轉之際,你會看到釀泉上麵有一座亭子,這座亭子就是醉翁亭。
按照歐陽修的這番描述,還別說,滁州真是一個山清水秀,峰峻穀幽的好地方。我們不禁要問,這歐陽修是不是在這裏享清福啊!不是的,歐陽修是被宋仁宗給貶到這個地方來的。可能有人又要問了,這皇帝老兒是不是發什麼善心了,按理說被貶之人到的地方一般都是一些窮鄉僻壤。其實,我倒覺得應該是歐陽修心態好,所以看什麼風景都覺得挺美。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滁州真如歐陽修說的那樣美。
我們接著看《醉翁亭記》的另外一段話,“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是誰建造的呢?如此有水準,想必非同凡人,建造之人乃山裏麵得一個僧人智仙。給亭子取名的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我歐陽修。我的酒量不行,跟一幫哥們喝酒時,喝一點點就醉了。由於我的年紀最大,因此我就給自己取了個雅號,叫醉翁。我這個醉翁啊!不是你們說的那種酒鬼,我喝酒沒別的意思,隻因為在乎山水之間的樂趣。一句話,我喝酒不過是一種寄托罷了。
我們知道,一個“翁”字,凸顯的是年老。歐陽修這次被貶的時間是在慶曆六年,即公元1046年,那時的歐陽修不過才40歲而已,能有多老?其實,歐陽修並不老,隻是他為了凸顯自己的成熟,以及被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所縈繞而致。說白了,歐陽修是在感歎人生苦短,世事滄桑。不過,老不老沒什麼關係,心態好就行。然而,歐陽突然筆鋒一轉,說一幫哥們觥籌交錯、談笑風生的時候,有一個容顏蒼老,頭發花白的人很頹廢的醉倒了,這個人是誰呢?不是別人,就是滁州的抬手歐陽修啊!“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
這就奇怪了,歐陽修說話怎麼沒一點邏輯,先前還說自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怎麼,現在突然成為一個醉倒的頹廢老頭子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弄明白歐陽修為什麼要喝醉,他的醉翁之意又醉在哪裏?
我們先來看歐陽修在滁州期間寫的一首名為《題滁州醉翁亭》的詩,“四十未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複記吾年……唯有岩風來,吹我還醒然。”我歐陽修不過才40歲而已,怎麼能說老呢?隻不過是我這個被稱之為醉翁的人在亭子裏偶然留下了一篇文章。你們也別怪我說話沒經過大腦思考,我隻想告訴你們,一個喝醉了的人是可以忘記所有的煩惱,哪裏還記得自己的年齡呢?雖然滁州的風光真的很好,可他們再美也不能明白我的心,唯有那山中的威風吹來,才能讓我從醉中醒來。
這說明歐陽其實內心明白的很,隻不過他自己不願意醒來罷了。他之所以喝醉,是因為他心中有太多的煩惱。而他的醉翁之意,也不過是難得“清閑”罷了,這種“清閑”唯有“醉”時才能體現,歐陽修是在歎然人世間少有人能理解於他,這是一點。
另外一點,歐陽修心情是憂傷的,盡管如此,個人遭遇的不幸並沒有影響到仍懷忠報國之心的誌向,這與範仲淹的“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一樣的。
至於歐陽修之前說自己老了,他後來在一首名為《贈沈博士歌》裏做了澄清,“我昔被謫居滁山,名雖為翁實少年”。我歐陽修當初被貶到滁州的時候,盡管自稱是醉翁,其實我是一個少年郎啊!原來,《醉翁亭記》寫出來後,影響非常大,當時的太常博士沈遵特意到琅琊尋訪歐陽修在《醉翁亭記》裏描述的好地方,沈遵精通音律,他到了滁州,被那裏的風景沉醉了,回去後便以琴做出了名為《醉翁吟》的曲子。對此,歐陽修在《贈沈遵》裏有記載,“聞而往遊焉,愛其山水,歸而以琴寫之,作醉翁吟一調”。後來,歐陽修聽說後,曾寫詩向沈博士吐露自己當時被貶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