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黜陟。比如,製定出新的官員考核政績的製度,不看資曆,看實際能力,並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官員,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2.抑僥幸。比如,限製官員的恩蔭特權,防止他們的子弟充任館閣要職。
3.精貢舉。比如,改革原來科舉考試的死板形式及內容,把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考試內容改為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
4.擇官長。比如,朝廷派出專門的人到地方去檢查官員的政績,獎勵有用之才,罷免無用之才。總之,在選派地方官時,要做到認真地推薦和審查,以防止冗濫。
5.均公田。比如,均衡官員的職田收入,沒有職田的官員,就按等級發給他們,使他們有足夠的收入養活自己。對於職田多的官員,則減少他們的職田,防止和減少貪汙。
6.厚農桑。比如,朝廷降下詔令,要求各級政府大力興修水利,大興農利。
7.修武備。比如,在京城附近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這些衛士閑餘時就回家務農。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省給養之費。
8.重命令。比如,刪去一些繁雜冗贅的條款,裁定為皇帝製命和國家法令,然後再頒布下去,這樣,朝廷的命令便不至於經常變更了。
9.減徭役。比如,針對戶口減少,而老百姓對官府的供給卻更加繁重的情況,將戶口少的縣裁減為鎮。如此,徭役便減輕了。
10.推恩信。比如,朝廷不定期向民間施予恩惠,並派主管部門進行監督,查看執行情況。
範仲淹提出的這十條改革內容,宋仁宗看後非常高興,同意實行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因此,到了十月的時候,宋仁宗根據範仲淹的《答手詔條陳十事》中的“擇官長”以及歐陽修的建議,頒布了新政的第一道詔命,選任了一批按察使,派往各路視察官吏狀況。然後,範仲淹根據按察使提供的報告,親自審核各級官員,見到不合格的,立即以筆勾去。當時,富弼就說,這一筆下去恐怕這一家人都要哭了。範仲淹回答說,一家哭總比一路哭要好。足見範仲淹對新政嚴格執行的決心。之後,親曆新政的其他內容陸續得到實施。
慶曆新政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打亂了原有的行政秩序,觸動了許多官僚的利益。因此,必然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特別是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更是千方百計地欲置革新派於死地。更有甚者,以罷朝相威脅。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宋仁宗下令解除範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到了鄧州,並下令廢止新政大部分內容。當然,那些參與了親曆新政的革新派中的人也一一被便到了地方上。這樣一來,慶曆新政僅維持了一年零四個月就宣告失敗了。
現在,我們來看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王夫之的觀點是,認為宋仁宗在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軟,既從善如流,也從惡也如流。一開始的後時候,他對範仲淹的確很信任,但是他改革過程中會遇到的阻礙認識不夠充分。一旦遇到強烈的反對聲就退縮了。一句話,宋仁宗就是那種首鼠兩端之人。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導致了宋仁宗在位期間無所建樹。
其實,慶曆新政的失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改革會嚴重觸及到皇帝的底線,肯定會遭受失敗的。從範仲淹身上,我們看到了古代知識精英們無法逃脫的悲劇色彩,這是沒有辦法阻止的。包括王安石變法,他的結局也不是很好,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導致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就是王安石。
3
在北宋時代,有兩次改革比較有名,一是慶曆新政,二是王安石變法。範仲淹和王安石都曾在主張改革的時候不畏權貴,跟那些反對派們進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