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滕子京讓範仲淹給嶽陽樓寫記,曾給他寄去了一封信,名為《求記書》,並繪製了《洞庭秋晚圖》隨記書一並寄出,以便範仲淹尋找到寫記的感覺。範仲淹看到後,靈感如泉,《嶽陽樓記》便在鄧州誕生了。因此,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並非在嶽陽所作。
滕子京到了巴陵郡後,心情很糟糕。對此,範仲淹在《過庭錄》中有記載,“自慶曆謫巴陵,憤鬱頗見辭色”。在嶽陽樓建好後,按理說滕子京應該高興才是,但他卻說:“落甚成?隻待憑欄大慟數場。”(《嶽州府誌》)這是什麼意思呢?
嶽陽樓建成了有什麼可喜的?隻等著建成後到上麵依著欄杆痛哭幾回。由此可見,滕子京的心情是傷心到了極點。作為他的哥們,範仲淹怎能不擔心?在這種情況下,範仲淹便寫下了《嶽陽樓記》。
我說《嶽陽樓記》是一位貶官寫給另一位貶官的安慰信,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借《嶽陽樓記》對滕子京勸勉,告訴他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說白了還是心態問題,隻要做到“波瀾不驚”,就有“春和景明”之象來到。現在,嶽陽樓在你的努力下修好了,你就想著登上嶽陽樓,好好領略一下四周的風景,你一定會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感覺。兄弟,記著一定要做一個“喜洋洋”的人啊!
第二,範仲淹算定《嶽陽樓記》一完成,過不了太久,滕子京就會被重新重用。據說,《嶽陽樓記》完成後,宋神宗看了《嶽陽樓記》非常的高興,皇帝一高興,好事就要來到。過了兩年,宋仁宗就把滕子京調到徽州任知府。
你看,這範仲淹真是有“一世之師”的風範,一篇文章竟然改變了滕子京的命運,實在是讓人佩服。如果我們遇到什麼煩心事,不妨去讀讀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相信一定會讓你的心結打開,成為一個“喜洋洋”的人。
2
前麵提到慶曆新政,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知道,在北宋王朝建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深知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以及朋黨之爭”對朝廷的危害。因此,要想改變這種局麵,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中央集權。當時的丞相趙普就為此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他說,“唐季以來,戰鬥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節鎮太重,若君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涑水紀聞》)。
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要將天下的兵權、財政大權、全部掌控在皇帝手中,強化中央集權。宋太祖聽取了這個建議,並將之作為北宋的基本國策,長達150多年。這樣一來,中央集權倒是加強了,但問題也慢慢顯現出來了,這就是“三冗兩積”。
那麼,何為“三冗兩積”呢?即冗兵、冗官、冗費、積貧、積弱。趙匡胤即位後,第一件大事就是“杯酒釋兵權”,將兵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同時,為了抵禦來自北方政權的侵入,北宋建立了強大的“雇傭軍”。根據《宋史·兵誌》的記載,北宋的“雇傭軍”每年成遞增趨勢。如此一來,那軍費支付就相當龐大了,北宋這種“重武輕文”的策略,無疑造成了“冗兵”之弊。
在“冗兵”的同時“冗官”又出來了,由於害怕武將的勢力過大,北宋采取重文官而輕武將的策略。因此,文官的勢力相當龐大,他們不但掌握著財政大權,還掌握著兵權。那麼,如何培養更多的文官呢?我們知道,古代讀書人是靠科舉製度而進入仕途的,這樣一來,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增加科舉考試製度下的錄取人數。在這裏做一個比較,我們就非常清楚這個錄取比例的變化,在唐朝一年中最多錄取的進士人數也不過才三四十人,而宋朝在一年中最多錄取的人數達到三四百人,幾乎提高了10倍,這是一點。
另外一點,在唐朝考中進士後並不能立即授官。關於這一點,我在“古代知識精英心靈探秘”係列第一部裏有介紹,這裏不在累述。我們看看宋朝的情況,在宋朝,隻要考上進士就可以立即授官。在大約300年的時間裏,宋朝通過科舉製度廣攬人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官群體。為了維護這個群體的穩定,朝廷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實際上就是高薪養官。
龐大的軍費開支,官俸開支給朝廷的財政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負擔,長此以往,如何不冗費、積貧、積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剛剛親政不久的宋仁宗決定厲行改革。那麼,問題就出來了,由誰來積極推動這次改革呢?宋仁宗眼光獨到,他看中了心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誌的範仲淹。
宋仁宗任命範仲淹和賈昌朝為參知政事,杜衍為樞密使,韓琦和富弼為樞密副使。負責改革。當然,負責慶曆新政的並非隻有這幾個人,另外還有蔡襄、餘靖等人。慶曆三年,即公元1043年,範仲淹不負眾望,擬出了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奏章。這份奏章就是慶曆新政采取的具體措施,其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