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淚濺龍床陸遊的北夢難就(2)(2 / 3)

在宋高宗的潛意識裏,他想到的就是逃,從海上逃。但當時的丞相陳康伯堅決反對,決定跟金國較量一番。誰來做主將呢?此時的宋朝幾乎找不出像樣的將帥之才,唯有一個已經年老得不行的劉錡還勉強可以。就這樣,劉錡擔任了統領淮南、江東以及浙江一帶的兵馬,準備跟完顏亮較量一番。其實,宋軍完全可以打敗金軍的,隻是宋軍的了“恐金症”,所以戰鬥力大大下降了,結果宋軍是大敗。陸遊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淚濺龍床請北征”的。

宋軍一失敗,宋高宗更是嚇得不行,我說從海上逃吧,現在還不逃就沒機會了,我這次是真的不管你們了,我馬上收拾行李就走。丞相丞相陳康伯氣得不行,說就知道逃,現在就算皇上您逃,你這樣棄百官於不顧,萬一發生危險,誰來保護您?說白了,連一個給你擋“槍子”的人都沒有。陳康伯為了穩定人心,把自己的一家老小都接到了臨安,以表示抗戰到底的決心。同時,陸遊的老師曾幾也上樹宋高宗,給他打氣,做好充分的迎戰準備。前麵說到陸遊不是因為“淚濺龍床”而被罷官了嗎?陸遊回去後沒閑著,隔三差五的跑到他老師曾幾那裏說要到戰場上跟進軍廝殺一番。

在主戰派的努力下,抗金情緒高漲,宋高宗的情緒才穩定下來,終於決定頒布親征命令。宋高宗的運氣有點好,他還沒動身呢?前線的宋軍就打了個打勝仗,取得了采石磯大捷。宋軍的這次勝利意義重大,最顯著的一點就是讓宋軍覺得金兵也也不是不可戰勝。之後,宋軍戰勝的消息不斷傳來,最後收複了西京。陸遊挺遺憾的,他沒能親自上戰場殺敵,西京收複後,他激動的寫下了《聞武均州報已複西京》一詩,在詩中他這樣寫道:“白發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

陸遊將金人稱之為“胡兒”,說你們這幫“胡兒”也太自不量力了,竟然想著長期占領大宋的國土,現在你們遭報應了吧!是天意讓你們大敗,是天意讓我們大宋取得勝利。陸遊為什麼將這次勝利稱之為天意呢?其實,這次宋軍能夠勝利,還真的是沾了天意的光,金人在進攻宋朝的時候按理說應該是齊心協力才對,但偏偏在這節骨眼上鬧內訌。陸遊在詩中提到的白發將軍就是當時在均州的知府武巨,他趁金人鬧內訌的時候,率領軍隊向北方進軍,一舉攻下西京。

那麼,這次宋軍取得了這麼大的勝利,對陸遊的命運有沒有改變呢?可以說,隻要宋高宗在位,陸遊想要翻身幾乎不可能,因為宋高宗很不喜歡理由的那張嘴。他討厭陸遊隔三差五的給他說抗金的事。這麼說來,隻有宋高宗不做皇帝了,然後下一屆的皇帝如果又不像宋高宗那樣,陸遊才有可能翻身。

還沒說,機會真的來了,來得有些讓人笑意不已。為什麼這樣說,宋高宗應該是最高的決策者,但在戰後任命官員的一件事中,讓他丟盡了麵子。具體說來是這樣的,這次宋軍能取得勝利主戰派功不可沒,因此主戰派的實力大增,宋高宗親自任命楊存中為江淮宣撫使,被他們給否決了。這還了得,皇帝說話都不作數了?主戰派為什麼要反對楊存中為江淮宣撫使呢?

我個人認為是楊存中的性格所致。楊存中雖說是楊家將的後代,也曾戰功顯赫,但是這個人為人謹慎,對宋高宗惟命是從。為人謹慎沒錯,不過,對宋高宗惟命是從這點就跟主戰派有衝突了。為什麼這樣說,你想想,宋高宗是什麼人啊!一遇到事就想著逃,讓江淮一帶的軍權給隻會對宋高宗惟命是從之人,那可就麻煩了。因此,出於“一種安全考慮”,主戰派是不會同意楊存中為江淮宣撫使的。

宋高宗覺得自己很沒麵子,這簡直是對他極大的侮辱。為了挽回麵子,找個台階下,宋高宗決定禪位,將皇位讓給了太子趙眘。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即公元1162年,太子趙眘即位,改元隆興,史稱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後,陸遊是激動萬分,以前在他老爸的手下幹得很是窩火(宋孝宗趙眘並非宋高宗趙構的親生兒子,而是他的養子,關於這一點,這裏不再詳述。)上不了戰場就罷了,還要被貶官,這太讓人壓抑了。後來,陸遊曾作詩表達當時的激動心情,“嗚呼!橋山歲晚鬆柏寒,殺身從死豈所難!”(《三山杜門作歌》)

陸遊說,我這心是經過風雨的摧殘曆練,會像鬆柏一樣堅貞不屈,隻要您孝宗皇帝一句話,我陸遊就算是上刀山下油鍋都不怕。既然陸遊如此這樣激動,那宋孝宗的反應如何呢?

每個皇帝即位為了籠絡實力,都會提拔跟隨自己的一批人。宋孝宗也不例外。他要啟用一批有實力,有才華又值得信賴的人。現在有一個問題是,陸遊隻不過是一個很小的官,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小臣疏賤”。一個跟皇帝關係疏遠的小官,怎麼就被宋孝宗給看上了呢?陸遊能被宋孝宗看上主要有以下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