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彭家珍狙擊宗社黨 段祺瑞倡率請願團(2)(2 / 2)

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局危迫,四麵楚歌,潁州則淪陷於革軍,徐州則小勝而大敗,革艦由奉天中立地登岸,日人則許之,登州、黃縣獨立之影響,蔓延於全魯,而且京、津兩地,暗殺之黨林立,稍疏防範,禍變即生。是陷九廟兩宮於危險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三年以來,皇族之敗壞大局,罪難發數,事至今日,乃並皇太後皇上欲求一安富尊榮之典,四萬萬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見允,祖宗有知,能不恫乎?蓋國體一日不決,則百姓之困兵燹凍餓,死於非命者,日何啻數萬。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乎?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憑之。揮淚登車,昧死上達。請代奏!

最後署名,除段祺瑞外,無非是王占元、何豐林、李純、王金鏡、鮑貴卿、李厚基、馬繼增、周符麟等一班人物,隆裕後也不及細閱,隻覺身子寒戰起來,昏昏沉沉,過了半晌,方對世續道:“這,怎麼好?怎麼好?”世續支吾道:“國勢如此,人心如此,看來非改革政體,不能解決了。”隆裕後道:“古語說得好,‘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料我國家費了若幹金銀,養了這班虎狼似的人物,偏來反噬,你想可痛不可痛呢?”並非將士之過,隆裕後也未免誣人。世續道:“太後須保重玉體,勿過傷心!”隆裕後流淚道:“我悔不隨先帝早死,免遭這般慘局。”說至此,又把銀牙一咬,便道:“罷,罷!你去宣召袁世凱進來。”世續奉命去訖,約半日,即見心廣體胖的袁總理,隨世續入宮。心廣體胖四字,形容得妙。這一來有分教:

一代皇圖成過去,萬年創局見今朝。

欲知袁總理入宮後事,且看下回再表。

統觀本回各情事,無一非袁世凱所為,袁世凱之被炸,當時群料為良弼所使,吾謂實袁氏自使之耳。良弼之被炸,則謂由民黨彭家珍,吾謂亦袁氏實使之。不然,何以袁氏遇炸而不死,良弼一炸而即死乎?或謂楊禹昌、黃之萌、張先培三人被逮以後,並未供言袁氏指使,豈死在目前,尚無實供求生之理?不知此正見袁氏之手段。袁氏後日,殺人多矣,即受袁氏之指使,而被人殺者亦多矣。問誰曾實供袁氏乎?聞袁氏平生舉動,得達目的,不靳金錢,然則買人生命,以金為鵠,貪夫殉財,何所憚而不為也?若段祺瑞之領銜請願,不待究詰,已共知為受命老袁,書中內外兼施四字,已將全情表明,寡言勝於多言,益令人玩味無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