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彭家珍狙擊宗社黨 段祺瑞倡率請願團(1)(1 / 2)

卻說臨時大總統孫文,致電袁世凱,有虛位以待等語。袁總理才放下了心,隻表麵上不便遽認,當複致一電道:

孫逸仙君鑒:電悉。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國民公決,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預聞。謬承獎誘,愧不克當。惟希諒鑒為幸!

這電文到了南京,孫總統又有複電雲:

電悉。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君主民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諒之。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誌願,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有公論。文承各省推舉,誓詞俱在,區區此心,天日鑒之。若以文為誘致之意,則誤會矣。

袁總理既得此電,料知孫文決意讓位,並非虛言,遂至慶親王私邸,密商多時。略謂:“全國大勢,傾向共和,民軍勢力,日甚一日,又值孫文來滬,挈帶巨資,並偕同西洋水陸兵官數十員,聲勢越盛。現在南京政府,已經組織完備,連外人統已讚成。多半是烏有情事,老袁豈真相信?無非是恫嚇老慶。試思戰禍再延,度支如何?軍械如何?統是沒有把握。前數日議借外款,外人又無一答應,倘或兵臨城下,君位貴族,也怕不能保全,徒鬧得落花流水,不可收拾。若果到了這個地步,上如何對皇太後?下如何對國民?這正是沒法可施哩。”老慶聞到此言,也是皺眉搓手,毫無主意;隨後又問到救命的方法。袁總理即提出“優待皇室”四字,謂:“皇太後果俯順輿情,許改國體,那革命軍也有天良,豈竟不知感激?就是百世以後,也說皇太後皇上為國為民,不私天下。似王爺等讚成讓德,當亦傳頌古今,還希王爺明鑒,特達官廷。”前恫嚇,後趨承,老慶輩安得不入彀中?老慶躊躇一會,方道:“事已至此,也沒有別的法子,且待我去奏聞太後,再行定奪。”袁總理乃告別出邸。

過了一日,即由隆裕太後宣召袁總理入朝。袁總理奉命即往,謁見太後,仍把變更國體的好處,說了一番,太後淚落不止。袁總理帶嚇帶勸,絮奏了好多時,最後聞得太後嗚咽道:“我母子二人,懸諸卿手,卿須好好辦理,總教我母子得全,皇族無恙,我也不能顧及列祖列宗了。”淒慘語,不忍卒讀。袁總理乃退了出來,時已晌午,乘輿出東華門,衛隊前擁後護,警備甚嚴;兩旁站著兵警,持槍鵠立,一些兒不敢出聲。至行到丁字街地方,忽從路旁茶樓上麵,拋下一物,約離袁總理乘車數尺,一聲爆響,火星直迸,晦氣了一個衛隊長,一個巡警,兩匹坐馬,轟斃地上。還有兵士十二人,行路三人,也觸著煙焰,幾乎死去。無妄之災。袁總理的馬車,幸尚不損分毫,他坐在馬車上麵,雖亦覺得驚駭,麵目上卻很鎮靜,隻喝令快拿匪徒。衛隊不敢少慢,即似狼似虎的,跑入茶樓,當場拿往三人,移交軍警衙門,即日審訊,一叫楊禹昌,一叫張先培,一叫黃之萌,直供是拋擲炸彈,要擊死袁總理。待問他何人主使,他卻不發一語,隨即正法了案。閱者細思此三人,果屬何黨?或謂由宗社黨主使,或謂由革命黨主使。迄今尚屬存疑。

袁總理始終不撓,遂擬定優待皇室等條件,一份內呈,一份外達。隆裕太後再開皇族會議,老慶等已無異辭。獨良弼憤憤不從,定要主戰。那時袁總理得了此信,頗費躊躇,暗忖了半天,不由的自慰道:“如此如此,管教他死心塌地。”遂暗暗的設法布置,內外兼施。過了數天,忽由民政大臣趙秉鈞,趨入通報道:“軍谘使良弼,已被人擊傷了。”袁總理道:“已死麼?”開口即問他死否,其情可見。秉鈞道:“現尚未死,聞已轟去一足,料也性命難保了。”袁總理又道:“敢是革命黨所為麼?”秉鈞道:“大約總是他們黨人。”袁又問曾否捉住?秉鈞又道:“良弼未死,拋擲炸彈的人,卻已死了。”袁總理歎道:“暗殺黨煞是厲害,但良弼頑固異常,若非被人擊死,事體也終辦不了。”言下明明有喜慰意。秉鈞道:“此人一死,國體好共和了。”袁總理又道:“你道中國的國體,究竟是專製的好,共和的好?”秉鈞道:“中國人民,隻配專製,但目下情勢,不得不改從共和,若仍用專製政體,必須仍然君主。清帝退位,何人承接?就是有承接的人也離不了莽、操的名目。依愚見想來,隻好順水推舟,到後再說。”袁總理不禁點首,又與秉鈞略談數語,彼此握手告別。趙秉鈞係袁氏心腹,故特從此處插入。